河南淅川:绿色发展与脱贫攻坚共赢

来源:湿处保护处 发布时间:2020-12-02 10:04:30 浏览次数: 【字体:
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这个时刻被永远载入史册,随着南水北调中线淅川县陶岔渠首缓缓开启闸门,清澈的汉江水奔流北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丹江口水库向沿线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南、河北4个省市开始供水。
       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淹没区、核心水源区、渠首所在地,既是山区县,也是库区,又是移民大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河南省深度贫困县。
      当前,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这是一场硬仗,而这场硬仗中的硬仗便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淅川县便是其中之一。
      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新引擎
      作为南水北调工程核心水源区,确保一库清水北送,是淅川的政治责任。为保水质,国家在淅川县设置了禁养区、限养区,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国家级重点湿地等特殊功能区,对生产发展均有限制,广大群众“有树不能伐、有鱼不能捕、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而这些特殊功能区的范围,正是贫困人口最为聚集的地方。据了解,淅川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7237人,贫困人口之多、贫困程度之深,脱贫路径之窄、任务之重,难度之大,为南阳市之最!
      淅川脱贫攻坚该如何突破?“淅川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水质保护、绿色发展为主线,强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淅川辛泽涛县长说道,通过大力推进生态农业、旅游开发、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成效显著,并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省旅游扶贫示范县等荣誉。
      淅川作为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和豫西伏牛山、鄂北武当山、陕东南商洛三大旅游热区共同形成了大丹江旅游圈,可以说是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而如何深耕这片资源富集地丰富而独特的旅游宝藏,找准脱贫“金钥匙”、找到致富“敲门砖”至关重要。
      为打好这场硬仗,淅川县因地制宜,在保障一库清水永续北上的前提下,把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和绿色扶贫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软籽石榴、黄金梨、杏李、大樱桃、核桃等林果及生态林30余万亩,特色种植产业发展斩断了“穷根”,为当地群众找到脱贫攻坚的一把“金钥匙”,让一颗颗果实成为群众脱贫路上的致富果。同时淅川县以生态产业为媒介,通过持续开展的赏花节、石榴节、采摘节和摄影大赛活动的带动效应,魅力淅川形象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来到淅川,四季常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一派生机勃勃景象。淅川的森林覆盖率达61.7%,在绿色的海洋和天然氧吧中,一路车行,满眼皆绿,谁不为之沉醉?
      据悉,2018年,淅川县完成生产总值228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7%、8.3%和16.2%,截止2018年底,减贫至11254户30041人。
      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介绍说,淅川作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上持续加大力度。全县造林面积连续11年居河南省县级前列;为保护水质,先后关停企业350多家,取缔网箱5万多个、畜禽养殖场600多家(户),库周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2万个左右,被誉为“绿色天然氧吧”。
      立足本土,生态立县,淅川打出了“水文化”牌。丹江水库把湖北和河南连成一家,坝在丹江口,渠首在淅川。丹江湖总面积达1050平方公里,被称为“内陆的太平洋,流动的黄金海”。依水而建的丹江大观苑景区,因水而兴,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是中原看海的绝佳之处。这里除了保留水库的自然风光、自然形态外,更多的融入了淅川的本土文化,如楚始都文化,范蠡阁等商文化等,可谓风光与文化,一个都不能少。
      采访中,辛泽涛县长向我们力推了南水北调中线观光带的一条精品旅游线路,渠首-丹江湖-丹江大观苑-香严寺-坐禅谷-八仙洞-荆紫关,一路看不尽的好生态好风景,必须走一趟了!
      饮水思源,从北京抵达淅川丹江口水库,当站在这片土地,一湖无垠碧水,连绵青山,鹤舞长空,鱼翔浅底,面对如画风景,空灵自然让人欲语已忘言。
      在丹江大观苑,有一处怀旧林,展现了淅川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收集了移民常用的农具,如石磨、石滚,规模之大,绝无仅有。
      以乡村旅游为抓手村民们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在打造水清民富县强的新淅川过程中,旅游业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淅川坚持全域兴旅理念,通过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以乡村旅游为抓手,以品牌打造、精品培育为重点,取得了显著成效。辛泽涛县长介绍说,目前,全县已有景区(点)12家,其中,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1家,2A级景区2家,全县旅游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接待游客600余万人次,创综合效益30亿元,年均增幅在15%以上。
      果园变采摘园,乡村老屋变特色“民宿”,盘活乡村美丽资源,特色尽不同。据介绍,全县初步培育了大石桥乡横沟村、毛堂乡龙泉村等36家乡村旅游村,雄升生态产业园、陶岔洞藏黄酒庄园等40家乡村旅游产业园,马蹬镇丹怀庄园、渔家乐等500多户乡村旅游专业户,辐射带动全县1600多户贫困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1.1万多户贫困户依靠“绿水青山”端上了“金饭碗”。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淅川推出了务实且有力度的多项措施,让百姓切实受惠受益。淅川县旅游发展中心赵成主任介绍说,淅川县将乡村旅游示范村培育放在生态产业基地发展的重点区域,每年拿出600余万元对现有乡村旅游示范园、示范村、示范户进行奖励,这样,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被有力的调动了起来,百姓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起来了。
      横沟村作为淅川县首批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试点村,可以说是充分尝到了乡村旅游的甜头。2018年5月县工信局为横沟村建设高标准连翘产业加工与竹编加工的1000余平米扶贫车间一座,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凤凰古寨中的贫困户开起农家乐、农家森林宾馆、乡村超市,加上寨子里的300余亩四季花海和采摘林果业,吸引了不少周边省市游客,古寨里还办起了自己的风车节、爆米花节,游客们有吃有玩有住有购,村民们的脱贫致富门径越来越宽,古寨的名气也是越叫越响。
      辛泽涛县长介绍说,五年来,凤凰古寨带动本村及周边村贫困户40余户,78人长期在这里务工,累计务工工资开支200余万元。这组数据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横沟村在乡村旅游建设的道路上实现着真脱贫,脱真贫。
      返乡创业不言难点亮脱贫致富路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许多在外地打工的淅川人纷纷响应国家号召,返乡创业,带领家乡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助力淅川脱贫攻坚。
      采访中,两位返乡创业者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
    “我是淅川县第一家种植软籽石榴的,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句话,道出了姚岗当年的勇气和魄力。
      今年45岁的姚岗,当时移民搬迁过程中他被安置到了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1995年毕业后留在郑州工作。2011年底回到淅川承包了山坡荒地,2012年春天走上了种植软籽石榴的道路。说起和软籽石榴的缘分,姚岗回忆说,承包土地之后对于选择种植什么品种也是一头雾水,也亲眼看到了一些种植户失败的案例。
      软籽石榴变成了百姓脱贫致富路上的幸福果。
    “要科学种植,让专业人做专业事”,这是姚岗入行之初就坚持的原则。为了选对行、找对路,经时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刘君璞所长介绍,他和研究所派来的博士一起到淅川考察定方案,最终确定了种植突尼斯软籽石榴。
      姚岗的圣丹源软籽石榴示范基地位置在丹江水库下游,从源头上避免了各种污染,优质的空气、水源,土壤加上适宜气候,几大优势保障了好品质,打造了好味道,“我们的石榴参加全国石榴博览会,在200多个品种中脱颖而出,连续两年都被评为金奖,”姚岗的语气里充满了自信,“突尼斯软籽石榴是不用吐籽的,口感好,甜度高,吃石榴可以象吃西瓜一样直接啃!”
   “精准脱贫靠产业,就要靠农业产业”,说到龙头企业的带贫脱贫作用,姚岗强调说。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他的企业在果园种植过程中,和村民签订用工协议,参与定型、除草、拉枝、掏花丝、套袋、摘果等工作,繁忙时节用工达1000多人。他的企业为14个镇提供了35万株树苗,并提供标准化技术指导,成立了专业石榴合作社,为村民产品注册了商标。企业所在地其中有一个是淅川的深度贫困村,土地岭村,公司对此实行了整村扶贫,和当地签订了5年协议,一次性为百姓免费提供五万棵苗圃,包回收产品,解决了产品的包装、销售问题,百姓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姚岗介绍说,通过承包到户,把产业和百姓形成深度融合,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机制极大激发了村民的干劲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姚岗的企业目前种植有3000多亩的软籽石榴,谈到未来的发展规划,他的想法或许不那么宏伟,却字字铿锵,脚踏实地,“立足当前,量力而行,在现有规模上把产业做实做强做好,不盲目摊大饼,踏踏实实做好主业。我就是种石榴的,把石榴研究透就行了。”
   “搞农业是需要有情怀的,一旦做起来,我就慢慢爱上了它,”采访中,问及为何踏入种植这一行,54岁的杨道峰的话语让人真切感受到了中原铁汉的朴实农情。
      2012年,淅川县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和鼓励政策,吸引了曾在深圳打工的杨道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成立了公司走上创业路。一开始他只是种植绿茶,后来慢慢摸索扩展到种植黄金梨、猕猴桃、大樱桃、观光核桃等多种果树,两年多时间就实现了从单一种植转型到乡村旅游的道路上来。
       据杨道峰介绍,他和团队在毛堂乡的龙泉村和安沟村成立了农民种植合作社,为农民脱贫增收开辟了新路径。目前村民们通过与合作社合作,可以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流转租金收取、果园务工及年底分红等几种模式获得收益。2017年合作社销售收入达到600万元左右,120多万的净收入中,其中90万元左右用来给村民发了工资,直接带贫57户,110人直接受益。
   “我们的果园像小公园一样,在这里不仅能采摘品鲜果,还有山体滑道,水上乐园等设施,是和旅游完完全全结合在一起的,”说起他的果园,杨道峰的语气中更是自豪满满。
      相比自豪,杨道峰的责任感与自信更让人钦佩,“尽管一路走来也是困难重重,但是我们还是慢慢走出来了。我们和千家万户打交道,做好了再带动一个乡,一个村,既然投入了那么多,我们不允许它失败。”
      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淅川县的乡村旅游激活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走出一条变资源为资产的创新之路,实现了农村、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奔向了富裕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相信逐梦奔跑的淅川人的步伐将越来越快,越来越坚实。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