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特殊教育学校首次开展送教上门活动
一对一送教上门 淅川特教在行动
———淅川特殊教育学校首次开展送教上门活动
(王清泉 吴明辉)根据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及省、市、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日前,淅川县特殊教育学校首次对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正式开始。在学校举行简短的“送教上门”工作启动仪式上,校长毕均锋作重要讲话,并为送教老师送行。随后14名特校教师分4组奔赴县城城区及6个乡镇共10名残疾儿童家庭,进行一对一上门送教服务。
为了做好此次送教上门工作,特殊学校事前做好了充分准备,一是选定的10名对象,必须是学籍在校学生、因种种原因不能到校学习、须有监护人陪同方可;二是送教上门前与家长联系沟通好,摸清学生基本情况;三是班子成员与优秀老师搭配,分成四组:第一组毕均锋、范顺利、吴聪月,送教上门对象是滔河柏树坪的张媛媛、老城的泉沟三组的王佳瑶、毛堂的曹庄村二组的桂纪勇,第二组是李洁、张力、刘晓丽 ,送教上门的对象是城区东风路的单姝锦和灌河路的李杰,第三组是王清泉、张长水,姬红宇、曹寻,送教上门的对象是寺湾镇上街村的张丽君、荆紫关镇北街的陈栋,第四组邓西颖,任建玲、胡剑瑛、别晓丽,送教上门的对象是西簧的洛阳村的万营和前湾村的余西鹏;四是做好“一生三表”记录 ,即一个学生和“送教学生信息登记表、送教上门工作记录表、一人一案登记表”;五是送教老师事前备好备足准备上的各种课,并准备好送给学生的书包、文具、课本、衣服等。
在教体局领导和相关科室的大力支持下,各乡镇中心学校积极配合,淅川特殊教育学校第一次开展的送教上门工作圆满成功,深暖家长心,广传民生意,收到了预期效果。
据悉,【送教上门】的含义就是由一位教师把对学生制定的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带到该学生的家中,并对其实施计划、评估的过程。
20世纪中叶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教育思想,那就是“零拒绝”,这种思想认为所有残疾儿童都应接受免费的、适合他们需要的公立教育。各级公立学校都要为残疾儿童提供教育和有关服务,不应以任何理由拒绝他们入学。而在90年代初期国际特殊教育领域又出现了一种新思想和做法,被称作“全纳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要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为普通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也应接收所在地区的各类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少年儿童,并为其提供适应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在两种思想的影响下,国际社会也作出反应,建立了相应的法规条文来支持这两种思想。1994年6月,在西班牙萨拉曼卡“世界特殊教育大会”上通过了一份有关特殊教育原则、政策与实践的文件——《萨拉曼卡宣言》,特别强调了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在这个宣言和两种思想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入了特殊教育学校,而有轻微残疾的学生则进入普通学校进行随班就读。但是在社会中还有一些带有严重残疾的儿童仍被关在家里,无法接受教育,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儿童由于严重残疾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坐起来;有的儿童行为问题严重,带有攻击性行为,家长不敢把他放到集体的环境中,怕造成伤害事件;有的是因为家庭困难,父母要上班赚钱无人接送;有的家庭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残疾孩子就更加封闭,不让外界知道孩子的存在,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等等。对于这些情况,如何使社会上的每一个儿童都能接受教育,享受到教育的权利,有人就想到可以把教育的场所转移到该儿童的家里,使其在家里就能受到教育,而且这种方式是能具体操作和实现的。因此,送教上门的思想就渐渐为人们所共识。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