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淅川县教育体育局>政务动态>详细内容

种子的梦 不懈的追求

来源:县教体局 发布时间:2021-05-24 19:00:30 浏览次数: 【字体:

永远的怀念-----

种子的梦,不懈的追求

                    ——谨以此文献给袁隆平爷爷

淅川县九重镇一中  范丽丽  周静殊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阳光灿烂,但我的心情却万分沉重。怎么也不敢相信,就在前天,2021522日下午107分,那个温暖亲切、质朴勤勉的爷爷,那个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人,那个用一己之力解决了中国70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被外国媒体盛赞“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袁隆平爷爷,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巨星陨落,山河同悲。袁爷爷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91岁!

湘雅医院外的风雨中,人们一遍遍呼喊着的“袁爷爷,一路走好”;西南大学母校袁爷爷雕塑前簇拥的鲜花、怒放的花海;明阳山殡仪馆外超过五公里的长队;网上殡仪馆中上千万人悼念的红烛……莫不告诉我们,袁爷爷带着他的种子的梦永远地去了远方,也莫不昭示着人们对袁爷爷无尽的不舍、深切的追思和永远的怀念!

1953年,23岁的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今西南大学前身)毕业,被分配到偏僻的湖南安江农校教书,这一呆就是16年。

三年自然灾害中,眼看着无数百姓因为吃不上饭倒在路上,他知道了什么是民以食为天,为此,把所有的青春与热情,都投入到了水稻的研究之中,期待人工培育出杂交稻,使水稻大大增产。

尽管他的想法被许多人嘲笑,但质疑并没有让他放弃。在艰辛而漫长的实践之路上,他视水稻为自己的孩子,头顶烈日天天下田,就算眼睛刚做了手术、肺部感染,一天要打三次针,也从不间断。

可当黎明的曙光就要到来的时候,却被人把700多株艰辛获得的水稻秧苗全部毁掉,这一回,让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整整迟到了3年。痛心疾首的袁爷爷在4天后才从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了5棵残存的秧苗,继续坚持试验。为了加速培育试验,他带着自己的团队来到云南,即使当时所在地区发生了7级地震也呆在用树枝搭建的窝棚里,继续试验。

1974年秋天,袁隆平爷爷终于育出了中国第一批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普通水稻亩产只有200多公斤,而杂交稻亩产超过500公斤!

袁爷爷成功了!

那年,他44岁。

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从水田到沙漠到盐碱地,走出国门,他想让更多的人“吃上饭,吃饱饭”。此后,他又带领团队实现了水稻去镉技术,再到海水稻和水稻亩产超千公斤……袁爷爷一直奋斗在路上。有一些外国人亲切的称他为Father,在他们眼里,袁爷爷就是关爱孩子的慈祥的父亲!

为了研究水稻,他错过了母亲的最后一面;为了研究水稻,他错过了孩子的每一点成长;为了研究水稻,他和妻子在一起的时光寥寥无几……为此,他心有遗憾,但从不后悔。他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还说:“我曾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长,籽粒像花生米一样大,我和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稻穗下乘凉……我把这个梦称为禾下乘凉梦。这是我的梦想,是我追求的目标。

袁爷爷对工作心无旁骛,为杂交水稻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生活朴素,住室简陋,虽功成名就,仍甘心居于一隅。是真正的国士无双!

袁爷爷走了,但他英名永存,永垂不朽!他辛勤耕耘、甘于奉献、用汗水谱写出传奇的一生;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国科学家的代表,袁爷爷的科学精神和为国为民的奋斗者情怀值得我们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人的一口饭,袁爷爷的一辈子!”

袁爷爷,这一生,您辛苦了!

谢谢您!

您,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