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名援疆干部:三年服务留下“永不走的财富”
筑牢新疆长治久安的基石——记教育部第七批援疆干部
2011年8月,教育部派出118人的庞大援疆干部队伍奔赴新疆。3年间,他们肩负着支援边疆教育、服务新疆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历史使命,赢得了受援单位的称赞和肯定。
连日来,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教育部第七批援疆干部中引发热烈反响。“聆听了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倍感兴奋。作为教育部派出的援疆干部,深深感受到中央的决策将为新疆的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性机遇。”这是记者在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2010年,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新一轮援疆工作启动。2011年8月,教育部派出118人的庞大援疆干部队伍奔赴新疆。3年间,他们肩负着支援边疆教育、服务新疆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历史使命,赢得了受援单位的称赞和肯定。
今年8月,这批援疆干部将完成援疆任务离开新疆,但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谋划着新的思路。教育部援疆干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宋毅说:“援疆工作只有开始,没有完成时,我相信,大家都还会为新疆教育做更多的事。”
118人的“大队伍”遍及天山南北
“教育部领导高度重视援疆工作,2011年教育部选派干部规模达到历年之最。”宋毅介绍说,“第七批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援疆干部共438人,其中教育部选派的干部人才有118人,占总数的四分之一,为历批次人数之最,超过前六批的总和。教育部对援疆工作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在选派援疆干部时,教育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选派的副校(司)级干部,大多是通过竞争的方式产生的,许多都是各单位的后备干部,这些干部在政治修养、任职经历、学历层次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高素质。选派的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既强调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又对其政治素质和行政管理、协调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记者了解到,118名援疆干部,安排在自治区29个单位99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6个单位19人。其中,担任政府机关负责人4人、学校负责人14人、各单位中层负责人98人、普通教师2人。在天山南北,处处都有教育部选派的援疆干部为新疆教育发展添砖加瓦。
“他们是一批有信念、高素质、肯奉献的优秀干部”,这是受援单位的普遍评价。“援疆志、援疆情、援疆爱”,在每个援疆干部身上都有鲜明体现。在融入新疆的过程中,他们始终把握党的民族政策这根弦,讲团结、讲大局,与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交朋友,很好地处理民族关系。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克服自身家庭的重重困难,努力勤奋完成自己的任务。有的放下才几个月的孩子来援疆;有的父母生病或亡故,也没有及时回去看望;有的带着家人一起来援疆;有的带病坚持工作,他们就是以这样的精神,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赢得受援单位干部群众的称赞。
开创“目标援疆、团队援疆、学科援疆”新模式
如今,在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中,目标援疆、团队援疆、学科援疆这三种模式,已在19个省市对口援疆中得到全面推广。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三种模式的开创者正是教育部援疆团队。
2010年8月,教育部启动团队援疆工作,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22所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这是教育部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创新对口支援模式,提升对口支援能力,推进新疆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
此后,教育部在对口支援新疆全部11所普通本科高校的基础上,又组织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等30所高校对口支援新疆19所高职学校。从而,实现了高等教育支援全覆盖。
如此大规模的教育援疆,前所未有。有了这样一个“重量级”团队,紧贴新疆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开展对口支援,无疑为新疆高等教育发展输入了强大力量。
在新疆,可能没有哪所高校会提出用3年时间把自己的学科打造成全国一流学科。然而,复旦大学的援疆干部来到新疆医科大学后,却提出了通过2年援疆,将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较弱的病理学科打造成全国一流学科的目标。
这个目标提出后,很多人都不敢相信。然而,复旦大学选派10余名肿瘤医院病理骨干专家来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开展工作,努力加强病理学科建设。如今,这一目标已经实现——一个以远程会诊为依托的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今后新疆各地病人不出县城就可以享受到全国一流的病理诊断。
类似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在援疆工作中,教育部援疆干部还努力探索可持续的柔性援疆新模式,通过深入开展援疆工作,积极加大柔性引才的力度。邀请两院院士和知名学者、专家来校举办院士论坛、开展专题讲座等活动,仅新疆医科大学在2013年就举办院士论坛11期,举办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40多场次。
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
“作为一名援疆干部,最大的价值在于将对口支援的好经验、好资源、好做法,与受援单位有机结合起来,从输血到造血,最后使得受援单位产生极强的内生动力。”北京大学援疆干部、石河子大学副校长夏文斌告诉记者。
夏文斌负责石河子大学的文科科研工作,他提出,必须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为此,他到院系走访调研,与中青年教师深入交流,对他们的课题指导修改。2013年石河子大学获国家社会科学项目22项,有一半以上是研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问题。
“短短3年,我想的是努力交上援疆工作的满意答卷。”教育部援疆干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体育局)副局长戴井岗激动地说。戴井岗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和加强科研管理为抓手,促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水平和质量。通过加强科研工作,促进了高校科研能力和科研质量的提高。2012年,石河子大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项,总经费突破5000万元,获批项目总数和资助额度均首次名列全疆首位。该校还获批一项国家“973”项目和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3年,兵团高校有200多个项目在国家、自治区、兵团立项,科研经费达到1.5亿元。
2013年7月,华北电力大学与兵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华北电力大学援疆干部李燕青说,双方决定共建华北电力大学兵团研究院;共同出资成立华北电力大学兵团研究院基金;共建兵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该项合作,被兵团评价为“教育援疆机制体制的创新”,填补了兵团在电力工业智力支持的空白。
在教育部援疆干部的牵线搭桥之下,类似的合作还有很多。援疆干部们不遗余力地为兵团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援疆干部留下“永不走的财富”
“让智力援疆成为永不走的财富”,这是教育部援疆干部共同的心声。
在来新疆师范大学之前,周作宇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在新疆师范大学发展的关键期,能有这样一名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有影响力的学者参与到学校的建设管理,无疑是雪中送炭。
为实现对各学科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准确评价和有效管理,2012年6月,在周作宇指导下,新疆师范大学出台了《学科建设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开发设计了“新疆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开发实现了学科管理的动态监测,是新疆师大学科管理实现科学化的又一重大举措。周作宇的到来,还推动了新疆师范大学国际化工作蓬勃发展。在他的指导下,师生国际交流更加频繁,德国、日本等地访学日益增多,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稳步推进,孔子学院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极大地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陕西师范大学援疆干部冯旭东来到伊犁师范学院后,着力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他通过整合全校力量,成功申报自治区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哈萨克文化与民族现代化研究中心”;校企联合成功申报自治区科技厅“新疆碳化硅复合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联合成功申报自治区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天然产物化学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校地合作成立了校级人文社科基地“中国锡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成功申报为新疆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唯一的一个语言文字研究基地——新疆锡伯语言文字研究中心。这些成果中,多项填补了新疆乃至全国空白。
“作为援疆干部,我的使命就是为受援学校带来新视野,树起新形象。”华东师范大学援疆干部胡平这样对记者说。熟悉胡平的人,对他的评价是既“软”又“硬”。说他“软”指的是胡平老师性格温和,笑容可掬,说话彬彬有礼,从没有将自己当做上海名校来的博士,不端架子。说他“硬”指的是胡平有过硬学科知识基础和专业背景,说起旅游管理和会展头头是道,一听就是行家里手。为进一步凸显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在他的努力下,新疆师大与自治区旅游局联合申请成立了“新疆旅游培训学院”。
在胡平看来,离开新疆,只是援疆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后续的合作交流不会因为距离而减少,反而会更加频繁,因为新疆已是他心目中的第二故乡。
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援疆机制
教育援疆,如何才能做到可持续?如何与内地高校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对接?整合这些资源并引导支持新疆高等教育发展?这无疑需要很好地发挥援疆干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这方面,教育部援疆干部们进行了有益探索。
“3年来,武汉大学向新疆教育学院捐助了150台计算机和8000余册图书,以及节水灌溉的研究设备,总价值400余万元。”武汉大学援疆干部、新疆教育学院副院长万红慧告诉记者。
在新疆教育学院援疆干部的协调下,自2011年10月以来,武汉大学多名校领导来新疆教育学院考察,新疆教育学院与武汉大学多次互派教师和干部进行访问和交流,召开合作工作专题会议,讨论武汉大学对新疆教育学院的各项援助计划。
浙江大学并不是新疆农业大学的对口支援高校,在援疆干部的牵线搭桥下,浙江大学专项支持了新疆农业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并从2012年开始启动本科生国内访学计划,每年有近80名新疆农大本科生到内地8所学校访学一年,深受学生欢迎。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新疆职业大学在援疆干部的帮助下积极寻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等优质资源,构建了内地10所院校“多对一”支援新疆职业大学合作平台,不但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也对自治区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争取资源的同时,教育部援疆干部还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思路带到受援学校,使受援学校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眼界更加开阔,认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总体面貌发生明显改观。
新疆师范大学援疆干部献计献策,支持学校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尤其是积极推进师范大学国际化进程,搭建了“国际学术前沿论坛”、“高等教育国际化论坛”两个平台,邀请了60多位国际国内知名专家作前沿学术报告,与境外4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大大加强了学校教师、学生国际交流和境外交流的频度,拓展了师生们的国际视野。
学科专业建设在高校发展中处于龙头地位,教育援疆干部大都分管或承担该项工作,他们在受援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上给予了悉心指导,帮助受援单位确立了一大批特色学科、优势学科、重点学科,一些受援高校还在博士、硕士授权单位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增强了受援高校的发展后劲。
在援疆干部的帮助下,新疆师范大学建立学科建设与发展保障体系,并于2013年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3个一级学科;新疆财经大学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项目,实现了培养博士的多年夙愿;昌吉学院于2012年成功获批化学工程、材料工程两个硕士点,实现学院研究生培养零的突破;新疆艺术学院于201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实现了学院师生10多年的梦想;伊犁师范学院招生规模也由过去的3个学位点增加到2013年的11个学位点;新疆职业大学提出了以精品课程规划和建设为抓手促进专业内涵建设的思路,2013年第一批建设的17门课程有14门达到校级精品课程要求,有2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喀什师范学院在援疆干部的协助下成功申报了自治区人文社科基地“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叶尔羌绿洲生态与生物资源实验室”,实现了学院自治区级学科平台零的突破。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教育部援疆干部的付出和努力。
增强受援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教育援疆干部完成任务离疆时能留下什么?最重要的是留下一支比较成熟的人才队伍,才能保证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教育部援疆干部们共同思考的课题。
在援疆工作中,教育部援疆干部主动联系业内知名专家学者为受援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促成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进行专业进修和干部挂职锻炼;或自身投入到一线管理和教学,带去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前沿的教学资源,通过讲座培训、经验交流等形式,带动和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
新疆大学电气学院在援疆干部的协助下,由原来的科研基础较薄弱、经费不足,发展到了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8项、2013年又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6项、自治区自然基金4项、学院年度科研经费连续超过1000万元的良好局面。
新疆医科大学在援疆干部的协助下,2012年争取国家级项目82项,并获得自治区首个医学领域的“863”项目,年度科研经费达8104.8万元;2013年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92项,在国家自然基金—新疆联合基金申请中获得重要突破,首次获得4项重点支持项目和2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预计年度总经费超过1亿元。2012年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3项,占全疆高校获奖总数的72.2%。
塔里木大学在援疆干部的带领下成功申请到“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沙区生态修复和资源开发利用与示范工程”,专项经费1400万元。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援疆干部作为本学科领域的专家,积极参与受援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主动承担学术讲座或授课任务,并带领年轻教师进行教改研究,精选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授课内容深受学生欢迎,教学质量得到学生们的广泛认可。同时,援疆干部还利用自身优势邀请专家名师来校讲学,拓宽了教育援疆的范围;并积极推动和支援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目前疆内大部分高校已实行了联合培养,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新疆教育学院援疆干部努力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创新工作思路,培训各类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3万余人,实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新疆农业大学在援疆干部指导下发明的国家专利“无灌溉管件防护荒漠造林技术”,2013年在新疆、甘肃和内蒙古沙漠地区示范推广了近2万亩,在疆内疆外已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赵德忠说,在教育部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中,一批又一批的教育援疆干部推动了新疆教育的发展,增强了受援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了积极贡献。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