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引出农村教师发展困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将陆续转移到城镇。据调查,我国部分偏远、贫困农村地区已经出现了村庄衰减、人口整体迁移、学校自然消失的态势。
■农村学龄人口的主动流出与自然减少导致未来农村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失调,农村教师的绝对数量出现富余,同时出现部分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结构性不足现象。
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3.7%。伴随着这一进程,农村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大批农村人口陆续进城,农村学校生源减少,教学点的人数也越来越少,学生和教师比例失调。有学者提出,农村对教师的需求正发生变化,农村教师配置标准的调整在所难免。如果不能够及时调整完善农村教师政策,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按照“十二五”规划,中国城镇化率每年要提高1.5个百分点。针对数量庞大的农村教师队伍,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补齐“短板”,使其支撑起农村教育的大厦?日前,在民进中央和北师大举办的“2014年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来自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就此展开了讨论。
生源减少导致农村教师和学生比例失调,农村教师表面富余了,但结构性不足问题同时存在。
教师配置标准如何调整
在最偏远乡村的教学点,十几个孩子只有一名教师,这位教师教所有科目,可能还要进行复式教学……这样的新闻经常见诸报端。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将陆续转移到城镇。据调查,我国部分偏远、贫困农村地区已经出现了村庄衰减、人口整体迁移、学校自然消失的态势。在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调查17个省市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年间,全国乡村小学数量又减少了14037所,与之相对应,镇区学校则增加了1454所。
农村学龄人口的主动流出与自然减少导致未来农村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失调,农村教师的绝对数量出现富余,同时出现部分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结构性不足现象。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受制于传统单维的“生师比”教师配置标准,我国小规模学校“一师一校”、“一师多科”的现象愈发明显。如果仍以“生师比”作为教师配置的唯一标准,小规模学校必然面临教师数量与课程开齐、开足之间的矛盾,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结构失衡问题将更加凸显。
“我们乡有所小学,58岁以上的教师有3位,平均年龄52岁,10年没有见到新教师的面孔。”天津市蓟县孙各庄满族乡中心学校教师王荣兴坦言,由于学校处于东北部山区,教师的编制非常难落实,就拿体育来说,本是非常普及的学科,学校却没有一名体育专业的教师。他非常感谢去年来了一位支教的体育专科生,让孩子们从理念和技术上知道了什么是体育,而不是随便拿个球玩玩就叫体育课了。
据统计,2011年,全国小学生师比为19.22,其中农村是17.65;全国初中生师比为14.38,其中农村是13.58。数据表明,农村教师数量似乎已经基本满足农村教育的需求,但结构性缺编造成了农村教师仍然十分紧缺。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殷长春表示,完善农村教师的配制标准,由单纯的“生师比”转向“班师比”、“科师比”等配置标准,已经势在必行。以后将根据本地农村学校的配置情况,形成动态调整编制管理机制,确保教师数量和结构的协调配制,完善农村地区教师编制的倾斜政策,按照农村班级数量、学科课程类别配置教师,保障农村学校,特别是小规模学校课程开足开齐。
待遇、住房、交通等落后条件,导致优秀教师难以留住,而不合格教师难以退出也影响新生力量的注入。
教师职业幸福感如何增强
内蒙古一位参会代表讲了当地高考后流传的一句话:考上二本的大学生不要小看考上三本的,因为他们就是我们未来孩子的老师。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看法。有一项调查显示,在“自由选择职业”的情况下,仅41.4%的教师愿意继续选择这一职业,90%的学生不把教师职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职业;而91.6%的人认为,社会应该让最优秀的人来当老师,不然国家的发展进步无疑会受到影响。
北师大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新蓉,做了五代乡村教师身份特征和精神特质的研究,她发现,教师原来是农村文化和财富相对优越的家庭男子所从事的职业,逐渐演化为普及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就业竞争中,溢出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农民家庭的女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而在甘肃的一项小范围调研显示,新生代教师1/3以上有留守和流动儿童经历。城镇化进程中,全球化和城乡二元的逻辑,有序地把农村留守学生和农民出身的新生代教师聚集在一起。
可见,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低,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受到工资待遇和城市相比仍然差距大,安置房、周转房等配套设施难以满足教师的需求,交通不便或者缺乏交通补助等因素影响,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日趋萎缩,导致农村优秀教师由农村流向城镇,由薄弱学校流向重点学校,偏远、贫困以及交通闭塞地区的农村学校难以留住年轻教师。
“城镇化背景下,城乡逐渐走向一体化,教师政策调整要在整体的框架下统筹规划。”北师大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杜育红说,现在我们好像贴标签,说这个人是农村教师,那个人不是农村教师,但将来应是县域统筹师资配置。拿农村教师生活补贴这个专项政策来说,应当认工作不认身份。补贴到什么程度?应以教师愿意到艰苦地区工作为评判依据,如果大家愿意去,标准就够了。
“一个国家怎样创造最好的环境,吸引优秀精英分子进入教师队伍,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怎样从政策层面去保障农村教师利益,国际上有一些通行的好办法,比如说,农村教师的待遇一定要比城里高,边远地区要有特殊津贴。待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内心的幸福感和职业尊严感的建立。
关于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殷长春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地域条件、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维度对全国农村教师日常生活、工作所需基本工薪做出明确统一规定,实行“中央定标、省级统筹、县级贴补”的机制,确保全国范围内农村教师基本工资收入的均衡化。省级地方政府对辖区内农村教师工薪收入构成的津贴类别、额度等做出全省统一规定,并由省级财政按月发放。依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分级设定农村教师津贴标准,保证教师待遇向条件较差地区的农村教师倾斜。
与留不住并存的是,农村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而由于缺乏合理的退出补偿制度以及教师安置制度,导致在编不合格教师难以退出,新任教师无法有效补充。对此,殷长春表示,下一步将建立农村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建立和完善退出补偿制度以及教师安置制度,形成不合格农村教师退出机制。同时,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退出补偿安置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合理安排农村教师退出后的职业和生活,形成人性化的不合格农村教师退出机制。
如何补充优秀教师,朱永新说,一些民间智慧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比方说,有些退休教师自费去乡村教书,如果国家出钱支持这样一批人去教书,政策空间是有的。
农村教师发展空间受限,与“农村教师农民当”相联结,使得培训显得更加迫切而艰巨。
教师教学水平如何提升
国家督学胡平平在一项调研中发现,教师第一学历的达标率,城市学校高出农村学校大约20%。而且,各省第一学历达标率差异很大,好的省达到90%以上,差的省只有40%以上。八年级学教一致的比例,城市学校高出农村学校10%至20%。“从均衡的角度讲,农村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师资问题如果不解决,那么这个关键点就还没有抓住。”
在调研过程中,当问到“你们认为对专业发展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80%的教师认为是各种培训和进修。“教师需要的培训内容是什么?”他们表示反感空对空的理论教学,希望进行教学创新的技能和方法的培训,包括如何辅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更新等培训。
据了解,区县教师培训机构是我国最基层的教师培训单位,然而,当前我国的区县教师培训机构发展很不均衡,有一些机构经费充足、培训能力强,在当地充分发挥了教师发展平台的作用;也有一些机构建设相对较为落后,作用发挥不充分,存在经费保障不力、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培训能力不足等问题,甚至还有一些区县根本没有教师培训机构。
“城镇化进程中,教师培训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缺乏支撑教师培训的完备支持体系,特别是没有支撑教师培训的人事编制、激励培训的政策。”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朱福荣建议,把区域性的研训合一的教师教育机构建设纳入到地方学校改造或标准化建设体系之中,并形成上挂高校,下联中小学的研究、指导、培训与服务教师专业发展的孵化机构。
“城镇化对教师继续教育提出的最大挑战,不仅是技术,也不仅是资源,而是更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吉林省教育学院院长张德利说,在统筹城乡教育的过程当中,可以尝试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即打破地域、学校的界限,组建多种形式的联盟,集中区域内的教育资源,组织教师在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动中,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与自身专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首师大副校长孟繁华则建议,创建大学和中小学协同发展机制,实现教育理论和实践双向激活。“传统大学教师教育自封闭、内循环,难以有效指导中小学具体实践,而丰富的中小学实践限于经验的路径依赖,难以生成专业化的教师教育理论。可以尝试通过双方协同,在开放的状态、融合的互动关系中,激活新一轮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从而形成充满活力的大中小一体化的教师教育。”
“应强化政府的主导功能,把农村教师培训制度纳入农村公共服务制度体系,通过公共财政给予专项支持,落实公用经费中的教师培训费用。”殷长春表示,今后将把农村教师培训与职称评定、专业考核和薪酬分配挂钩,使培训常态化、制度化。
在今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教育都被作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第一条,这体现了在城镇化过程中教育优先布局、优先发展的原则。教师政策的走向趋势,影响着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城镇化发展也对教师政策的研究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与会学者认为,在国家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以来,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则更多地体现在提升教师队伍水平上。面对新型城镇化,如何通过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切实解决农村教师编制、待遇、继续教育和合理配置等问题,让他们留得住、教得好,需要前瞻性的规划和创新性的思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