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访谈:在挑战中奋力前行
聚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访谈
农村教育:在挑战中前行
■各省份农村教育发展指数差异悬殊的基本原因在于,城镇化率高的地区教育投入远远高于城镇化率低的地区。
■目前,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难点是两极化问题,即乡村学校小型化和县城学校超大化问题。
■同城市相比,农村师资水平相对薄弱,尤其是农村优秀师资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怎样从国际比较和历史的角度来看待我国的农村教育发展?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教育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教授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杨润勇研究员。
我国农村教育何以在短期内取得突出成就
记者: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邬志辉: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重大进步,如:彻底结束了拖欠农村教师工资、给农村教师打白条的历史;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得到了极大控制;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得到极大改变,过去老龄化现象相当严重,我们的调查显示,现在有34.3%的乡村教师年龄在30岁以下;农村学校的标准化工程使学校的硬件有了较大改变;农村儿童率先享受了免费教育,等等。目前,国家正实施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全面改薄工程、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工程,下一步国家还将出台针对乡村教师的特殊支持计划,会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职称晋升、教师补充等方面给予更大的倾斜。
杨润勇:从整体上看,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一是农村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底,我国所有区县全部实现“两基”,100%义务教育人口入学,我国文盲人口比例及人数呈现同步下降的趋势,农村小学新生中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逐年提高;二是教师队伍素质有所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有所提高;三是农村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农村小学和初中的生均经费不断增加;四是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农村学校超大班额现象有所缓解,小学大班额比例有所下降;五是农村中小学现代化水平提速,农村中小学教育设备日益优化。
记者:《从发展指数看我国农村教育的亮点与差距》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居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首位。与其他8个发展中人口大国相比,我国农村教育在哪些方面领先?原因是什么?
杨润勇:中国农村教育总指数得分居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首位,其中教育机会指数排名较高,接近高级城镇化阶段国家水平。从单项指标来看,中国在农村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入学率方面的指数表现最为“抢眼”。农村教育质量指数仅次于墨西哥。可以判断,中国农村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优于其他发展中人口大国。
邬志辉:根据报告所公布的数据,我国农村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在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在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方面也排在前列。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首先应当归功于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投入。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2003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件会议以来,国家持续出台了向农村倾斜的教育政策,从“两免一补”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从“特岗教师计划”到“公费师范生政策”,从“两为主政策”到“留守儿童关爱”,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工程”到“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等,无不倾注了中央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极大关怀。各级地方政府也都把农村教育放到“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和“民生之首”的战略高度加以关心。其次应当归功于于社会慈善机构的大力支持。无论是社会团体到农村支教,还是第三方给予农村教育经费资助,都对农村教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还要归功于农村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高度重视。过去,农村家长觉得如果子女能读得好、能考上更好的学校就供孩子读书,如果学不好就辍学。随着义务教育法的普及和家庭经济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期望子女接受更多的教育。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如何看待我国农村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记者:调查显示,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各项指数呈增长状态,城乡教育差异不断缩小,是否意味着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已经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杨润勇: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教育差异不断缩小,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提高都极大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透过教育发展指数,我们完全可以说,教育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具有改革的强大动力,我国农村教育会越来越好。但是,在城镇化的背景下,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邬志辉:从2012年国家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得知,虽然在某些方面城乡教育差距在缩小,但总体上城乡教育差距还依然存在,而且差距还比较大。农村教师留守意愿不高,城镇教师交流动力不足,大学生赴农村任教愿望不强,都从不同侧面显现出城乡教育差距的存在。我们要充分看到改变农村教育面貌的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且不可掉以轻心。农村教育的发展还很脆弱,稍有不慎就极有可能出现新的反弹。
记者:在当前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我国农村教育发展面临哪些新的挑战?
杨润勇:虽然农村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但总体而言,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中最薄弱的环节,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方面,城镇化背景下,部分地区对农村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城镇化就是“消灭农村学校”,就是“学校进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的“短板”,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
与此同时,在城镇化加速背景下,农村教育呈现了新的特征,反映出了农村教育的新问题,如农村教育规模形态发生较大变化、农村地区学龄人口减少,各级各类学生流动日益频繁、进城就读人数日趋增多;一些农村学校班额减小,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空壳学校”;农村教师队伍受到冲击,优秀教师“孔雀东南飞”现象增多;农村办学条件改善步伐放缓,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受阻……这些问题相互关联,构成了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的新特征。
邬志辉: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主导的国家,我国的学龄人口数量几乎相当于除印度和墨西哥以外的其他发展中人口大国一个国家的人口总和。
目前,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难点是两极化问题,即乡村学校小型化和县城学校超大化问题。乡村小学处于整个教育体系的末端,无论在师资配置还是办学条件、经费保障上都处于不利的地位,由于学校小,没有规模效益,许多地方政府不愿意对乡村小学进行优先的资源配置。但是,在农村还有不少老弱病残家庭的子女无法到县城上学,如果这些学校不保留,他们极有可能辍学。但是,保留这些学校,优质资源又难以配置到位。这是目前最大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城乡教育质量差距,许多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子女带到县城读书,出现了大量的陪读群体,导致县城学校的大班大校问题,教师编制严重不足,这也同样影响了县城教育质量的提升。
记者:我国农村教育整体水平落后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发达国家,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差距?
杨润勇: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状况虽然好于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但与OECD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单项指数得分情况看,首先OECD国家如美国、日本,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指数也相对较高,远远高于中国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指数得分;OECD国家目前83%的年轻人能完成高中教育,而中国目前仅为73%。此外,OECD主要国家的农村教育机会公平指数均高于中国。
邬志辉: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获得了极大提升,但是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是一个农村基础薄弱且农村人口众多的大国。在这样一个大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也是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OECD等发达国家实现中国今天这样的农村教育发展水平,足足用了百余年的时间,而我们只用了短短30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这样的成就,因此已足以令世界震惊了。我们既要瞄准发达国家,加快追赶的步伐,但是更要走自己的路,按自己的节奏走路,不可盲目追赶攀比。
为什么城市化率高的地方农村教育发展较好
记者:从国际比较来看,城市化率与农村教育发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杨润勇:从各国农村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与其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关系看,国际比较部分已揭示出一些规律,即城镇化水平高的国家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相应较高,城镇化率对教育总体发展水平的影响作用明显。如完全城镇化的国家,例如日本(城镇化率为92%),其农村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在各国位列第一;高级城镇化水平的国家,如巴西(85%)、墨西哥(79%)、美国(83%)、新西兰(86%)、英国(80%)、法国(87%)等,其农村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在初级城镇化与乡村型国家之上,在完全城镇化的国家之下。而初级城镇化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其农村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仅高于乡村型国家,低于其他类型的国家。
邬志辉:我偶尔看到的一些材料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倒是城市化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之间不太相关。比如美国的城市教育与中国的农村教育一样,都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因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人口拥入城市但又找不到工作,出现了大量的城市贫民和贫民窟,导致穷人聚居、生活环境脏乱的城市病问题,所以有钱人不愿意忍受这一状况,纷纷逃离城市,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由于美国学校实行学区制,即由纳税人出资办学区教育的体制,穷人居住的城市学校得不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因而变成了薄弱的教育,而郊区的富人区则享受着更为优质的教育。
记者:但调查显示,我国各省份农村教育发展指数差异悬殊,城市化率高的地区明显高出其他城市化率低的地区,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杨润勇:各省份农村教育发展指数差异悬殊的基本原因在于,城镇化率高的地区教育投入远远高于城镇化率低的地区。如北京市农村教育发展指数最高,其普及指数、师资指数、投入指数、办学条件指数以及信息化水平指数均位列全国首位。北京的农村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47365.17元,而贵州省仅为4357.33元。由于投入水平不同,造成各省份农村教育发展的师资状况、办学条件等差异明显。同时,适龄受教育人口和各地政府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意愿,也成为影响各地农村教育发展状况的因素。
邬志辉: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也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往往会较高,对教育的投入也会较大,也更有能力追求城乡之间的教育公平。这就是为什么城市化率高的省份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也较高的原因。
记者: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寄宿制学校已成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哪些问题?投入不足是不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邬志辉:农村寄宿制学校是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一种主要学校存在形态。从目前的情况看,寄宿制学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寄宿条件不达标的问题。尽管国家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但是国家给予的资金大多是主体建设资金,对寄宿制学校运营资金保障不足。二是生活教师编制不到位的问题。由于学生住宿,因而需要大量生活教师,但传统的教师编制在这方面是没有设置的。三是公用经费标准比较低的问题。寄宿制学校的开支显然比非寄宿制学校要高,但一些地区拨付的却是同样的公用经费。他们既要确保常规运转,还要开办食堂、雇用生活教师,导致经费严重不足。
杨润勇:农村寄宿制学校已成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从目前来看,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寄宿制学校硬件条件离办学标准仍有较大差距,小学寄宿条件更差;二是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等后勤人员匮乏,学校安全管理难度大;三是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较多,学生亲情缺失等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只有加大投入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怎样化解农村学校大班额与师资弱的问题
记者:班额大小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城镇化加速发展会使乡村受教育人口的迅速减少,使县城受教育人口迅速增加,这是不是产生大班额的主要原因?
邬志辉:我国农村教育的大班额问题,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县城学校的大班额问题。之所以存在县城学校的大班额现象,一方面与农村学校的过度撤并有一定的关系。许多地方为了追求规模效益,使学校规模变大而数量减少。其实,中国人也有从众心理,学校人数越多,家长越愿意往里挤,因为在他们看来,大的就是好的,不然为什么那么多人往里挤呢。另一方面与城乡教育依然存在差距有关。与县城学校相比,乡村学校在各个方面还处于一种弱势状态。一些不甘心于子女只接受较差教育的家长,用“以足投票”的方式离开了乡村,到教育质量较好的县城学校读书。
杨润勇:相对来说,平均班额越低教育普及状况越好。在城镇化加速发展,农村受教育人口相应减少的今天,大部分省份农村教育班额状况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班额现象较为集中在镇初中,而村级小学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是造成部分省份农村学校平均班额过高的原因之一。而缩小班额是世界各国从上个世纪末以来的改革趋势,包括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缩小班额的背景基本都来源于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和教育公平。
记者:众所周知,师资水平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优秀师资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一些地区硬件投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师资水平相对较弱。您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杨润勇: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农村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增幅明显。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高级职称人数明显增多。然而,尽管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也已形成,农村教育投入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同城市相比,农村师资水平相对薄弱,尤其是农村优秀师资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教师待遇偏低是农村优秀师资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
邬志辉:农村教师的向城市流动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人往高处走,无可厚非。因为教师无论在哪里教书,都是对国家做贡献,在城市教书和在农村教书都同样伟大。但是,谁来保障农村儿童有质量的受教育权益呢?我觉得应该是国家。如果我们期望教师到艰苦边远地区去教我们的国民,那么就应该给他们特别的补助或津贴,这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能让教师拿着低廉的工资、牺牲自己去实现国家的利益,除非我们让全体教师都尽相同的义务,都到边远艰苦农村任教。
记者:在国际上,有没有解决这些农村师资问题的经验?我们该如何从国情出发去借鉴这些经验?
邬志辉:在国际上,许多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即条件较差地区教师的吸引、留住与激励问题。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有三:一是国家意志强迫,即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到边远艰苦地区去工作。这个办法在特殊历史时期是起过作用的,比如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二是市场利益诱惑,即对边远艰苦地区教师给予更高的工资,吸引家庭贫困的人去农村教书。许多国家都采取了这一办法。三是道德观念驱使,即从慈善或社会道德的高度,从内心里乐意去帮助贫困的人。我们应该从国情出发,全面使用上面的办法,但当下要把第二种办法作为主要方法。
杨润勇: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也曾经历过偏远地区教师流向发达地区的过程。为了确保偏远地区教育质量,发达国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解决这一问题:推进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施教师流动,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向边远地区教师发放津贴,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提供住房补助。
从目前来看,我国依据国际经验,通过推进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教师交流、发放津贴、建设教师周转房等举措,缓解了农村教师短缺、农村优秀师资向城市流动等问题,但在以下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一,突出重点,加大津贴额度,优先对地处偏远、生活艰苦的农村教师实施高额度的津补贴政策,以此解决这些地区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的问题。第二,提升农村教师幸福感。在加大农村教师津贴补助的同时,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提升农村教师专业效能感,这种效能感是教师长期执教的根本动力。第三,跟踪调整、适时连贯。政策的出台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从目前来看,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我国已经全面启动实施教师交流、农村地区教师津贴发放等政策,但在这一过程中应通过跟踪调查,发现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对政策做出调整。与此同时,对教师交流、农村教师津贴发放等配套政策要予以连续实施,以此确保农村教师切实获益。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