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淅川县教育体育局>政务动态>详细内容

家有高考生 报志愿前看看这篇文章

来源:河南商报 发布时间:2015-06-29 09:32:30 浏览次数: 【字体:

 

正值各地高招分数线公布之际,25日,“上大学网”公布了最新一期“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这是该网第四次公布上述榜单。

  按照校名,有118所虚假大学分布于北京、上海、河北、湖北、天津、江苏等25个省区市。其中,注明“中国”、“北京”、“首都”等字样的虚假大学达39所,占总数的1/3;以“经济贸易大学”、“工商学院”、“科技学院”等命名的比比皆是。

  左抄右盗

  打着大学幌子却无实体学校

  前两年,“上大学网”曾先后公布了3批共210所虚假大学,经过教育部和各地主管部门的查处,大批虚假大学被取缔。今年,又有上百所虚假大学出现,有的属于改头换面更改校名而来,有的则是变换网址保留旧校名而来。迄今为止,被曝光的“虚假大学”已超过300所。

  “上大学网”内容总监谌江平表示,“绝大多数虚假大学都是左抄右盗、东拼西凑,自建所谓空壳网站。打着大学的幌子,却无实体学校,以此蒙骗广大高考低分、低学历人群。”

  记者打开数所虚假大学官网发现,这些貌似“高大上”的学校在名称上与正规大学高度相似或借用其曾用名称,其网站则抄袭正规高校往年简介、盗用图片文字、粘贴各种教育类新闻、编造学校信息,并借助贴吧、论坛等发布信息和广告,极具欺骗性。

  例如,“北京科技经济管理学院”在校名上仿冒正规高校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其学校简介则抄袭正规高校山东财经大学2008年简介,校园新闻等内容也是抄袭盗用一些正规高校的网站内容。由于多数虚假大学网站模仿正规学校,“北京科技学院”、“南京工商学院”、“吉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等虚假大学官方网站首页竟神奇般雷同。

  多次曝光后,一些虚假大学已被取缔,有的则更换信息继续存在。在被曝光后,“北京科技师范学院”又出现在新一期的虚假大学名单中,更换了网址,变换了官网图文内容,“校址”也变了。

  仅凭一个虚假网站如何招生行骗?记者了解到,虚假大学受害者大致分为三大人群:低分但很想上大学的高考生及其家长;需要提升学历的在职或求职者;能力不够学历来凑、心存侥幸的低学历人员。

  湖南一考生告诉记者,去年高考她仅过了三本线,但一自称“北京工商学院招生办”的人打电话说可以“定向生”名义报考这所学校,能降低50分录取,专业随便选。

  “对方招生信息、专业简介等资料一应俱全。后来说要缴纳10万元‘指标费’,且录取时间有限。最后,我们支付了6万元,取回了一张‘录取通知书’。后来发现是假的,但再也联系不上对方。我只能复习一年。”这名考生说。

  谌江平介绍,虚假大学犯罪团伙分工明确,形成有组织的虚假毕业证书诈骗产业链。有人负责虚假网站的建设、设计、维护,录入身份信息等,有人负责伪造假证,还有人专门发展下线,兜售各种假学历和文凭证书,以“低分录取”、“内部指标”为诱饵实施诈骗。

  在具体操作中,虚假大学一般会要求考生通过网络支付先打部分定金到指定账户,等考生拿到“证书”、在其官网验证证书信息后,将余款缴完。

  为营造骗局,大多数虚假大学设置“局中局”:在其官网设置“学历查询”、“证书查询”、“信息查询”等入口,给假学历再造一个“假认证”。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是目前教育部指定的唯一的学历查询网站,很多人却不知道可利用其进行学历查询。

  造假售假一条龙 给假学历再设置假认证

  行骗网站流动性强

  部分正规学校监管不严

  每年高考前后,总会爆出虚假大学欺诈事件,甚至像“北京科技师范学院”之类同一个校名年年存在,年年被举报,但年年死灰复燃。

  今年,“上大学网”逐一对118所虚假大学的网站域名进行查询,发现绝大多数虚假大学的IP地址分布于香港、美国、韩国等地区,其中香港有80所。由于网络域名注册、虚拟主机等获取不受国界限制,网站数据可批量复制,建虚假网站成本低廉,极易批量“生产”,成为虚假大学极易死灰复燃的首要原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虚假大学招摇撞骗的手法其实很拙劣,骗术也并不高明,但网站行骗“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流动性强,当受害者察觉报警,其已逃之夭夭,监管、查处难度较高。

  一些专家指出,部分正规高校监管不严,以至于有些社会机构干脆打着名校的旗号设立虚假的“分校”或“二级学院”,即使名称被克隆、信息被盗用,也不主动维权、澄清,这促使虚假大学野蛮生长。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考生和家长相信“潜规则”存在也是虚假大学屡打不绝的重要原因。根据“上大学网”对虚假大学受害者人群分析,一部分人相信“花钱可以买文凭买学历”是潜规则,稀里糊涂上当受骗;另一类则是“明知故犯”,明知证书是假的,但因为报考、升职、考核、入户等利益驱使,甘愿“花钱买假”。“很多侥幸得逞者,不仅不举报不投案,反而口耳相传,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虚假大学泛滥。”谌江平。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