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淅川县荆紫关镇>公示公告>详细内容

淅川县荆紫关镇中街社区崩塌隐患应急处置方案

来源:荆紫关镇 发布时间:2021-07-28 08:47:30 浏览次数: 【字体:

淅川县荆紫关镇中街社区崩塌隐患

应急处置方案

淅川县荆紫关镇人民政府

淅川县自然资源局

河南鑫地矿业投资有限公司

二〇二一年七月

 录

一、背景条件

二、威胁对象及危害程度

三、应急处置目标

四、应急处置工程设计

1、边坡整治

2、截排水系统

3、坡面开挖工程量估算

4、施工顺序

5、工作量汇总表

五、组织管理

六、安全管理


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淅川县荆紫关镇中街社区崩塌隐患进行排险处置,淅川县荆紫关镇人民政府、淅川县自然资源局、河南鑫地矿业投资有限公司提出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处置方案。

一、背景条件

拟治理隐患点位于淅川县荆紫关镇中街社区,有村村通公路与 S335 省道、X011县道等相连。

项目区属低山丘陵地貌,平均海拔500600 m,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多在50 m左右。

项目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第三系棕红色泥质砾岩,泥质胶结,砾石含量5070%,新鲜岩块手掰不断,砾石成分复杂,呈次混元状。

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农耕、修路、建房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二、威胁对象及危害程度

荆紫关镇中街社区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威胁社区居民35户、144人、房屋40栋,威胁财产约1600万元,危害程度严重。在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之下,汛期每逢下雨,社区居民纷纷撤离,给当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照片1)。

照片1 崩塌危岩与居民点位置

三、应急处置目标

根据已查明危岩体的基本特征及危害预测,采取崩塌地质灾害应急排险施工,局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确保受威胁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建筑物安全,减轻危岩崩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危害。

四、应急处置工程设计

1、边坡整治

根据崩塌隐患点的工程地质条件、生态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类型,坡面应急处置工程主要是对治理区内的高陡边坡上部进行开挖整治,根据不同的坡面情况,设计了二级平台。对高陡边坡进行台阶式削坡减灾,局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从坡顶平台依次向下布设2个台阶。

一级台阶高度12.0 m,平台宽度6.0 m,台阶坡角设计为60°,台阶长度共70 m;二级台阶高度18.0 m,平台宽度8.0 m,台阶坡角设计为65°,台阶长度共计100 m(图 5-3

设计台阶外高内低、北低南高,坡度按5‰实施。

3-1 设计平面图

3-2 设计剖面图

2、截排水系统

在山顶修建截排水沟,阻挡汇水对坡面的冲刷,截排水沟采用顶宽0.7 m、底宽0.5 m,深0.5 m,混凝土砂浆抹面。修筑截排水沟总长度约156 m

沿一级台阶内侧修筑截排水沟,总长度约107 m;沿二级台阶内侧修筑截排水沟,总长度约110 m。截排水沟顶宽0.7 m、底宽0.5 m,深0.5 m,混凝土砂浆抹面。截排水沟开口向北。

3-1 截排水沟设计平面图

3、坡面开挖工程量估算

根据崩塌隐患点现状,将地形地貌现状设计成若干个不同高度、坡度的台阶坡面,本次坡面开挖工程量估算按照方格网法计算,将治理区地块根据地形复杂程度、地形图比例尺及精度要求划分成边长为5 m的方格,在水平面上形成方格网,分别测出各方格网四个角点的高程,根据地面高程和设计高程计算各个方格网挖填深度及土方量,最后汇总挖填方量。

以崩塌隐患点 1∶1000的实测地形图为底图,采用方格网法土方计算方法得出每个区块的挖、填方量(方格边长5m)。

计算得出应急处置工程挖方量约为38610 m3

4、施工顺序

坡面开挖遵循从北部向南、由边坡外侧向边坡内侧、从山坡上部向下部的施工顺序开展,每台阶级内开挖高度不宜超过米。

5、工作量汇总表

1        崩塌隐患处置工程量汇总表

序号

工程名称

单位

工程量

备注

1

削坡开挖

m3

38610

两级台阶

2

土石方外运

m3

38610

3

截排水沟

m

373

3

4

沟渠基础开挖

m3

296

0.3/m

5

水泥砂浆抹面

100m2

5.60

1.5/m

五、组织管理

项目由淅川县荆紫关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河南鑫地矿业投资有限公司设计,淅川县自然资源局对项目的实施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

六、安全管理

本项目施工安全管理,贯彻安全第一、排险为主的宗旨,坚持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原则,做到思想保证、组织保证、技术保证、措施保证确保人员、设备及工程安全。

开展安全标准化工地建设,按安全标准进行管理,确保雨季施工安全。

建议汛期对坡底居民全部撤离,施工期间居民禁止回流。

建议施工过程中,注意对坡底居民建筑物的保护、底层边坡进行风化层剥离,并做好施工区域遮挡、警戒工作,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