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淅川县荆紫关镇>政务动态>详细内容

荆紫关镇: 创新活动载体 推动全面发展

来源:荆紫关镇 发布时间:2017-05-10 17:19:30 浏览次数: 【字体:

    荆紫关镇在“两弘扬 一争做”教育实践活动中积极创新,以开展“荆紫关精神”大讨论为契机,找准结合点,聚焦着力点,通过活动扎实开展,弘扬了真善美,凝聚了正能量,提振了广大干部群众精气神,达到了以活动带队伍、促工作、转作风的良好效果。
  科学推进重实际,找准结合点。全县“两弘扬 一争做”教育实践活动启动后,该镇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固本强基、凝聚社会正能量的有效措施,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镇跨越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高位启动,高点起步,扎实推进。一是有效结合。结合年初开展的“荆紫关精神”大讨论,在全镇深入开展“两弘扬 两争做”(弘扬移民精神、弘扬好家风家训、争做最美淅川人、争做荆紫关精神践行者)教育实践活动,目的是促进党风政风民风持续向好,在全镇上下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氛围。二是深入讨论。组织召开座谈会、讨论会近70场次,教育、商会、镇直单位、各村支部和社会团体参与人数达85%,全镇4万多人参与其中,全面深入探讨了“荆紫关精神”的内涵。三是提炼解读。镇活动办把各方面学习讨论的结果汇总整理后,报经镇党政班子专题讨论,经过提炼总结,最终形成了以勤奋、诚信、崇德、包容为内容的“荆紫关精神”。与此同时,对这一精神的内涵逐一进行解读释义,使干部群众心领神会,入脑入心。四是扎实评选。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对好家风家训进行挖掘、整理及评选。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开展“好公婆”“好儿媳”“好青年”“师德标兵”“诚信工商户”“遵纪守法户”等评选活动,形成了崇德向善、创先争优的良好社会氛围。五是大力宣传。利用宣传栏、网站、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及时报道活动进展,宣传先进典型,弘扬正能量,倡树新风尚,引导干部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狠抓队伍干实事,突破关键点。在深入开展“两弘扬 两争做”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该镇党委还在全镇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守规矩、顾大局、敢担当、勤为民”教育,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担当意识、规矩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等,以作风的优化,推动全镇重点工作的开展。一是脱贫攻坚工作实现突破。实施“百户万袋香菇”工程,陡岭管理区280户种植香菇450万袋。通过参观考察、举办脱贫培训班、邀请种植大户现身说法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开阔视野、学习技术、寻找出路,激发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一大批“脱贫致富模范”和“助力脱贫先锋”相继涌现。目前,全镇40多家企业、近10家专业合作社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可带动1000余贫困户脱贫致富。二是畜禽养殖取缔工作实现突破。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包场、包户、包取缔工作机制,出台奖补办法,实行评比站队,通过以兑付促取缔、以转产促取缔、以典型促取缔等措施,强力推进畜禽养殖取缔工作。截止目前,全镇共拆除和转产规模养殖场121家。三是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现突破。共发动党员干部和群众3000余人次,关停了6家矿山和近10家石材加工点,清理集镇内河垃圾60余吨,清除主干道沿线生活垃圾、建筑料物和废品杂物120余吨,规范占道经营摊点200多个,通道植树17100棵,全镇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推动发展求实效,聚焦着力点。该镇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加快发展的助推器,着力促进党风政风转变、社风向好和社会发展。一是作风向优。活动开展以来,党员干部走出机关,奔赴田间地头,累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300多个。庙岭村“两委”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真抓实干,牵头成立村莲菜种植合作社,创新“村委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高标准建设莲藕基地120亩,带动全村21户贫困户79人脱贫增收。与此同时,村镇、土地、社保、民政、计生等服务窗口单位服务环境进一步改善,工作作风进一步优化,办事效率明显提高,深受群众好评。二是民风向善。该镇用身边的事、身边的人教育激励人,北街村勤劳致富马振胜、中街村热心公益王凤阁、店子村见义勇为贾有强、庙岭村孝老爱亲李吉英、麻坎村宽厚包容冯莲香、码头村助人为乐陈海田等人的先进事迹,成为教育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生动教材。在榜样的引领带动下,全镇和谐稳定,人心向善,呈现出党风正、政风好、民风纯的良好局面。三是发展向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形势喜人,今年招商引资项目7个,总投资额2亿元。投资5000万元的盛坤生态农庄项目正在建设,投资3000万元的银莲生态庄园一期项目已建成运营。华瑞金属引资3000万元新上两条深加工生产线,新丰再生棉引资3000万元建成2条再生棉纱生产线。实施了中街美丽社区三期工程,拉大了集镇框架,增强了集镇综合承载力。争取项目资金700余万元实施了荆楚大道改造升级工程,修建吴村大桥改善了1万多群众出行条件,争取项目资金2800余万元启动了镇二小迁建项目,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