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淅川县荆紫关镇>政务动态>详细内容

荆紫关镇菩萨堂村:生态脱贫走新路

来源:河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7-08-29 11:20:30 浏览次数: 【字体:

     青山新雨。菩萨堂村东北的杜家梁上,满山的核桃树饱饮了水分,枝叶越发葱茏挺拔。
    “这六七百亩岗坡地现在都种上了薄皮核桃,今年已经开始挂果了!”村支部书记靳文坤的手划过面前的重重山坡,脸上的雨水和汗水交织在一起,泛着喜悦的光。

    南阳市淅川县荆紫关镇菩萨堂村地处伏牛山深山区,因村里有座千年菩萨庙而得名。这里半数以上的村民生活在海拔四五百米的山坡上,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去年,河南日报以《脱贫有产业 致富有希望》为题,对菩萨堂村群众的脱贫故事进行了报道。时至今日,村民的生活有了什么新变化?6月4日,记者冒雨进村一探究竟。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荆紫关镇更是“一脚踏三省”的生态要冲。要脱贫,更要保生态、保水质。遍野的核桃树,正是菩萨堂村摸索的绿色脱贫新路径。
    走下杜家梁,脚下松软的泥土变成了坚实的水泥路。绿树掩映下,路边的座座香菇大棚隐约可见。村民邓春枝家的大棚里,近8000袋菌种正在竹架上悄悄地发酵,孕育着今年秋季的好收成。“一袋香菇能挣两块多,一个棚子一年能收入将近两万块。”邓春枝说,家里靠着5000元的到户增收项目资金建起了香菇大棚,等到10月底香菇收获,全家6口人的平均收入就能达到贫困线以上。

   虽然菩萨堂村耕地少,但多山多雨的地貌气候却为香菇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在镇村两级的引导下,种香菇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不二选择,全村上下种植香菇已经超过20万袋。
    酒香也怕巷子深。偏僻的山沟里,香菇的销路问题如何解决?菩萨堂林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照峰给出了答案。在外务工的经历,让年轻的孙照峰看到了互联网和电商的高效便捷。今年年初,他在淘宝网、微信上开起了店铺,专营本地土特产品。经过半年的经营,菩萨堂出产的香菇、槐花、山野菜、土鸡蛋都成了店里的“爆款”,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市场供不应求。“昨天上午刚往北京发走了50箱土鸡蛋,快递直接上门收件,我们只管备货就行。”孙照峰拎起一盒包装精美的土鸡蛋说,合作社按照10元一斤的价格从村民家里收购土鸡蛋,贴标装箱后,一枚就能卖到2元钱。仅5月一个月,合作社土鸡蛋的销售额就达到12万元以上。

    雨越下越急,菩萨堂村村委会二楼的一间办公室里,淅川县体育中心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和帮扶责任人也在紧锣密鼓地整理核对贫困户档卡资料。驻村工作队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精准识别贫困群众的同时,县、镇帮扶人员按照菩萨堂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帮扶措施,在保生态、保水质的前提下,引导村民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
    如今,薄皮核桃、大樱桃等特色林果已经遍布菩萨堂村山野,香菇、土鸡、牛羊等种植养殖户也在村里遍地开花。经过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全村贫困户已经从年初的207户减少到了188户。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