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淅川县荆紫关镇>政务动态>详细内容

荆紫关“飞地”新农村建设故事多

来源:荆紫关镇 发布时间:2015-01-12 09:37:30 浏览次数: 【字体:
    故事“主角”
  
    外号:“飞地”
  
    真实“姓名”:淅川县荆紫关镇石槽沟村
  
    外号释疑
  
    村庄行政区划属河南南阳淅川荆紫关镇,实际位置却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县白浪镇腹地,就像神话中的飞毯一样,从河南“飞”到了湖北境内。这里的居民吃湖北的水、走湖北的路、娶湖北的姑娘。

  故事起因

  新型农村社区化,是我市着力加快“五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作为河南飞到湖北的“飞地”,它的社区化建设更令人关注,这不仅是为这座被包围的村庄里人们谋福祉的必要之举,也是展示南阳乃至全省新型农村社区化的“窗口”之需。新、旧“飞地”之比,则更能具体体现其中的成就和启示。
   
    宽宽的水泥路修到村边地头,
  
    汩汩的自来水流进了百姓家,
  
    蓝蓝的沼气火苗映衬着笑脸,
  
    绿绿的林带簇拥着新的楼房,
  
    …… ……
  
    作为河南飞到湖北的“飞地”——淅川县荆紫关镇石槽沟村,如今成了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形象窗口,它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新农村的美好画卷,令人无比向往。
  
    “‘飞地’人今天也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好。”说起日子的变化,这里的群众,有很多故事要说给记者听。

  “包围圈”中的苦与贫

  1400亩土地,300余人,“飞地”并不大,严格说,只是中国北方一个典型的小村庄,却因为像神话中的飞毯一样,“飞”到湖北境内而扬名在外。
  
    登上石槽沟村村边的西山,只见村庄东西南三面被山环绕成一个独立的整体,西侧是湖北郧县白浪镇的寺沟村,南山与白浪镇的大芋沟村相邻,东南则与白浪镇的东沟村相邻,村庄以山脊上自然形成的小路为界。
  
    名气,并没有为过去的石槽沟村和村民带来与之相符的实际利益。对此,村支书贾新志感慨颇多。
   
    村子远离集镇,四周被湖北的村庄“包围”,十分闭塞。最头疼的是,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交通极其不便,大家出村必须■水。到镇上缴公粮、买东西,也是肩扛人挑,“自行车、架子车根本派不上用场”。
  
    更大的难题是孩子们上学。
  
    石槽沟村有一所小学,但只是一至四年级的复式班,读五年级和初中,村里的孩子们不得不到10多里之外的荆紫关镇区。虽然附近就有湖北的学校,但因为村子行政区划隶属河南,“名分”不对而不能前去就读。
  
    “就连打个电话,也都是长途。”贾新志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石槽沟只有二三十户人家,人烟稀少,家家住的是破旧的土坯房,生活生产条件十分落后,没有产业,没有经济来源,人们只能靠贫瘠的山坡地维持生活,日子过得清贫而艰辛。

  路畅通后的百业兴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推动下,“飞地”绝处逢生,变化前所未有。
  
    道路通畅了。2005年8月份,听说要搞“村村通”,全村沸腾了。村民们放下手头的农活,整路基,搞硬化。连外出务工的小伙子们,也专门从外地赶回来忙活。
  
     不到三个月,水泥路就修到了村门口、家门口。水泥路穿山越岭,四通八达,石槽沟人盼望已久的道路终于通了。


    “真是想不到,我们几辈子都不敢想的事发生了!”石槽沟村群众贾清军欣喜地说。通车那天,全村人像过节一样高兴。
  
    “公路通,百业兴”。
  
    在荆紫关镇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石槽沟人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开始种植湖桑,发展桑蚕业。不到两年时间,全村湖桑已发展到120亩。之后,家家都学会了养蚕。
  
    有意思的是,从湖北娶来的媳妇把技术学到手后,很快把技术又传给了湖北娘家人。这样,在石槽沟人的影响带动下,相邻的几个湖北村子也开始种植湖桑。
  
    有了产业,便有了民生。如今,石槽沟人的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家家盖起了小洋楼。
  
    贾东敏家的小楼掩映在绿树当中。在他家里,电视、电脑、冰箱、饮水机等家电一应俱全,加上电视柜和布艺沙发,仅从屋内看,已找不到一点农村的痕迹,俨然城里人的生活。
  
    他家的装修档次,在石槽沟还不是最好的。贾东敏说,村里2008年以后开工建设的房子,都是统一设计、规划的,气派又实用。
  
    贾东敏家门前的羊圈里,还养着60余只波尔山羊,花白相间,样子十分招人喜爱。
  
    贾新志介绍,石槽沟村目前有120余户群众从事养殖业,其中养羊户有86家,数量达3000多只。养猪户有24家,共100余头。
  
    除了养殖,村里还相继建起石料场、砖厂等企业,隆隆的机器声,拖拉机、机动三轮车的突突声,响彻了整个山村。

  新社区里的好生活

  不经意间,石槽沟村已实现美丽蝶变,“飞地”的故事,越来越动人。
  
    今天的石槽沟已不是昔日那个闭塞落后、很不起眼的小山村了,村容村貌、群众幸福生活指数已超过邻村,成为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化的“窗口”之一。
  
    荆紫关镇党委书记邓文清说,为把石槽沟这块“飞地”打造成河南形象的窗口,镇里把该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今年以来,该镇多方筹资50多万元,修建了浆砌石引水渠250米,渠上栏杆150米,铺设人行道彩砖450平方米,新建小桥3座,硬化了7米宽的水泥路面250米。新建两个小湖,并且栽植广玉兰、垂柳等300多棵。
  
    目前,村部及文化广场的建设项目正在顺利施工中,预计12月份即可完成。同时还要实施400米的入村道路取直硬化工程,建设“河南飞地石槽沟牌坊门”,使之成为“飞地”的标志性建筑。
  
    “今后,我们还要大力支持石槽沟发展林果业,种植核桃、柿子等果树,达到观光旅游的效果,使我们这块儿‘飞地’打响全国,让这里的老百姓提前过上城市里的好生活。”面对未来,邓文清信心满怀。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