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淅川县荆紫关镇>政务动态>详细内容

荆紫关镇:三省雄关唱新歌

来源:荆紫关镇 发布时间:2016-01-12 20:25:30 浏览次数: 【字体:

    大笔绘蓝图,古镇展新颜。即将过去的“十二五”是淅川县荆紫关镇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
  五年来,该镇紧紧围绕生态产业、文化旅游、民生事业等重点工作克难攻坚、砥砺奋进、创新发展。
  一项项殊荣见证了发展辉煌,该镇先后获得“南阳市五星级小城镇”、“河南省重点镇”、“省级卫生镇”、“省级文明镇”、“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荣誉称号,镇域综合实力稳居全县前列、全市20强。
  生态产业纵深发展
  荆紫关镇位于淅川县西北边陲,地处丹江口水库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乡镇之一,桑蚕产业是该镇的农业支柱产业。“‘十二五’以来,为了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我们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了生态和经济双赢。”荆紫关镇党委书记邓文清告诉记者。
  该镇把生态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在丹江沿岸规划了万亩湖桑产业基地,同时,以基地建设为龙头大力发展桑蚕产业。该镇积极引导亚欣冶金公司转型成立盛坤农业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和完善了最低保护价收购、订单农业、二次返利、蚕农入股等机制,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产业链,带动全镇桑蚕产业快速发展。目前,该镇桑园面积已达到1.5万亩,成为河南省最大的集中连片湖桑生态示范基地,蚕农年收益可观。
  为了追求生态效益最大化,该镇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在万亩湖桑基地附近建设桑基鱼塘100亩、荷塘300亩,采用“桑叶养蚕、蚕砂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桑”的办法,实现了生态经济循环发展。该镇还积极推广立体农业种植模式,在桑园中套种蔬菜、花生、中药材等,加快林下经济发展,提高土地综合效益。 
  为了进一步做好“保水质护运行”工作,该镇还新发展名贵花卉苗木500余亩,打造高标准生态农业观光基地,在丹江口水库上游构筑起一道牢固的生态屏障。
  文化旅游如火如荼
  “这里古色古香,环境幽静,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很值得一看啊!”12月7日,陕西游客李睿游完荆紫关镇清代一条街深深感叹道。
  荆紫关古镇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形成于唐,兴盛于明清,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该镇的“清代一条街”是我国北方十三省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该镇还有千年古刹法海寺、猴山风景区、“一脚踏三省”、紫溪民俗街等特色景点。
  “十二五”以来,该镇牢固树立“文化为魂,资源为本”的理念,凭借境内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精心规划,科学整合,合理开发,使旅游业呈现出风生水起的良好发展局面。
  该镇先后聘请国内知名高校专家教授结合镇情实际,制定了《荆紫关古镇景区旅游开发规划》、《清代一条街修复详规》等保护性开发规划,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对山陕会馆、平浪宫、陈家大院等古迹进行修缮,新修风火墙50多道,修复门面房100多间。沿街安装了仿古灯具,摆放了仿古花盆,将沿街门面房重新整修,插上了幌子,并对恒义兴、永和吉、天顺宏等老字号商铺挂上了匾额,从而使整条街道更加古色古香,精致典雅。
  如何整合资源,提升全镇旅游业整体实力?该镇按照“丰富内涵、提升品位、打造精品”的思路,多措并举加快发展旅游业,取得显著成效。
  完善设施,加大各景点开发力度。该镇按照高规格旅游名胜风景区标准,不断加快各景点通道、电力、停车场、标识牌、栈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点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确保游客进得来、住得下、有看点。
  统筹规划,推进各景点协调发展。该镇投入专项资金200多万元,修通了镇区至法海寺和“一脚踏三省”等景点的旅游道路,并使之互相贯通,形成环状交通网,极大地便利了游客出游。
  挖掘内涵,提升各景点文化品位。该镇充分挖掘各景点的文化内涵,凸显风情韵致,统一包装推介,既彰显乡镇旅游、边陲旅游的共同特质,又注重体现出其独特性和差异性,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眼下,荆紫关镇“明清建筑风格、边陲民俗风情、山水自然风光”等特色文化内涵不断彰显,文化旅游热与日俱增。
  民生事业亮点纷呈
  整齐划一的徽派建筑,干净通畅的社区道路,花香扑鼻的园林绿化……初冬时节,记者走进荆紫关镇中街社区,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展现在眼前。
  荆紫关镇中街社区,是该镇利用镇区边缘荒坡,依山就势而建的生态文明示范社区,占地面积200亩,总投资1.2亿元,可入住群众800户3000余人。
  为了节俭建好社区,该镇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为主,企业参与”的模式,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开发建设。 
  “目前,该社区一期工程已基本竣工,陆续迁入300余户,有效解决了山区群众的居住问题。”荆紫关镇人大主席团主席赵成告诉记者。
  中街社区的建成投入使用是该镇加快民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理念,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行路、上学、就医等问题入手,持之以恒推进民生改善,办成了一批大事、要事。
  “两桥”即分别投资800余万元和近2000万元新修通的淇河大桥和吴村大桥,改善了丹江、淇河两岸群众的出行条件,提升了荆紫关镇三省沿边交通枢纽地位、边贸中心地位及辐射带动能力;“两校”即分别投资1500万元和500余万元新建成的镇初中和镇中心幼儿园,优化了学校布局,整合了教育资源;“一院”即投资500万元新建的镇中心敬老院,使该镇孤寡老人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深切体验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三场”即新落成了迎宾广场、古镇广场和三省友谊广场,彻底改变了荆紫关集镇框架较大但没有广场的历史。 
  与此同时,该镇还引资5000余万元,建成了乡镇一流的协和骨伤中医院,缓解了群众的就医难题;投资近亿元硬化了双白公路、荆湘公路、荆狮公路等交通要道,方便了群众出行;投资150万元实施了汉王坪、李营、穆营三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极大地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
  此外,“十二五”期间,该镇还新上马了新丰纺织、华瑞制造、金柱石业、锦龙装饰材料等大个工业项目,助推了全镇经济快速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们在持续做大做强桑蚕产业,保护好丹江口水库水质的同时,还将全面提升古镇文化品位,促进旅游业发展,同时,以三淅高速开通为契机,加快商贸流通,力争使荆紫关镇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谈及未来发展,邓文清信心十足。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