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淅川县林业局>政务动态>详细内容

淅川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来源:县林业局 发布时间:2018-10-11 10:29:30 浏览次数: 【字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这句话形容如今的淅川县再贴切不过。作为首都人民的“大水缸”、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淅川县始终把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作为自己的政治担当。与此同时,淅川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河南省深度贫困县的“帽子”仍然没有摘掉,保水质,生态这条“绿线”必须保;促民富,环保这条“红线”不能碰,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做大做强生态产业,成了淅川发展“菜单”上的优选项。近年来,淅川县大力发展软籽石榴、黄金梨等生态产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拓宽销售渠道,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富民之路。

  

  绿色农副产品“随水进京”

  

  “与京东签约后,我公司的销售额将提升30%以上,相信这次推介会后,将有更多水源地优质农产品流向首都人的餐桌。”淅川京城大水缸公司总经理寇亚凯说。9月20日,中国·淅川丹江核心水源区优质扶贫农产品进京推介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活动当天,来自淅川的特色农产品与包括京东在内的数十家供应商签订了合作协议。

 

  在推介会上,味美鲜香的丹江鱼、通红发亮的小龙虾、个大粒满的软籽石榴、天然健康的福森源凉茶……凭借“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和“生态绿色”的招牌,淅川县琳琅满目的优质生态农产品一经亮相,就赢得了产品采购商的青睐。

  

  淅川京城大水缸公司与京东集团的签约是此次推介活动的一大亮点。“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这里山好水好,丹江鱼肉质细腻,小龙虾色鲜味美,是典型的绿色食品,会带给你与众不同的口腹享受。”寇亚凯热情地向京东集团副总介绍丹江鱼、小龙虾、大闸蟹、茶树菇等丹江特产。这两年,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他们已把淅川的农产品远销到北京、天津、河北等南水北调沿线省市。

  

  在白玉蜗牛展位前,一只只雪白透亮的白玉蜗牛背着厚厚的壳慢慢蠕动,吸引很多人观赏询问。“别看这蜗牛小,它担负的责任可不小!”淅川县广电中心主任刘定洲介绍道。白玉蜗牛是淅川县广电中心在帮扶村大石桥贾洼村引进的扶贫项目,养殖技术门槛低,投资成本小,营养价值高,一经投放,就受到市场的青睐,目前,该产业已成为全县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好山、好水,赋予了淅川农产品的好品质。截至2017年12月,淅川县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6个,认定无公害基地面积98.7万亩;认证绿色食品32个,认定绿色食品基地面积3.7万亩;登记认证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认定地理标志基地面积12万亩;认证有机食品53个,认定有机基地面积65.8万亩。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设立的全国性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在首个丰收节到来之际,我们以节为媒,借助对口协作平台,把水源地优质农产品送到首都,让北京市民不仅能喝到纯净的丹江水,也能吃上水源地绿色农产品。”在活动现场,淅川县县长杨红忠说。

  

  为了一江清水永续北送

  

  一江清水,是天赐,更是人为。为了一江清水永续北送,淅川县共移民搬迁16.5万人,先后关停380多家污染企业,取缔库区水上餐饮船及5万余网箱,关停拆除禁养区500余家养殖场。淅川县还投资5亿多元在15个库区乡镇建立了完善的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在农村推进户用沼气,建设沼气池4.1万座,每年将200万吨的人畜粪便转化为有机肥。

 

  据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夕,淅川组建了2000人的专业护水队,建立了网格化的水污染防治责任体系,实行常态化护水。另外,为了构筑生态防护屏障,淅川持续推进造林绿化。据统计,2017年10月以来,已经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0.9万亩。目前,淅川全县库周生态隔离带总面积2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45.3%,丹江口库区森林覆盖率53.2%,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II类以上标准。

  

  “淅川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同时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河南省四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水质保护和脱贫攻坚两大政治任务一肩扛,保水质的刚性要求决定了其他地方能发展的部分脱贫项目在淅川不能上,脱贫攻坚难度大、任务艰巨。”淅川县政府党组副书记辛泽涛坦言。

  

  为了一江清水永续北送,淅川既要抓保护、又要抓治理。在生态治理上,一方面,以网箱养鱼取缔、禁养区养殖场整治等为重点,取缔水上养鱼网箱5万余箱,关停禁养区养殖场500余家。另一方面,累计投资1.7亿元,对城区5条内河进行了集中整治,铺设污水管网17公里,完成河道疏浚143万平方米,完成河道生态修复7.3万平方米,建设翻板坝3座。

  

  除了一系列的护水成果外,淅川县的脱贫工作也没有被耽误。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淅川县立足南水北调水源地实际,坚持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针对产业特点,平原丘陵区、库区、山区三区联动规模化发展,短中长三线产业项目相结合,短线发展食用菌、蔬菜、光伏产业等短平快项目,中线发展软籽石榴、薄壳核桃等经济林果,长线发展生态旅游,将大大小小生态产业串成一串,形成生态惠民的强大优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累计输送优质水总量达到156亿立方米,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贫困人口由2016年底的69555人减至43238人,减贫率37.8%;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底的10.66%降至7.03%,下降3.6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94元,同比增长11%,增幅高于河南省8.7%的平均数。在河南省脱贫攻坚综合评估中,淅川县连续3年位居全省前列。”辛泽涛透露。

  

  同饮一江水共赴致富路

  

  南水北调一线牵,北京淅川心相连。为加强京淅两地沟通交流,畅通丹江核心水源区优质农产品进京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份额,深化项目、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淅川县脱贫攻坚步伐。前不久,淅川县在北京举办了以“丹江水清鱼蟹乐丰收节里话丰收”为主题的农产品推介暨新闻发布会。参展产品以淅川当季大获丰收的农副产品为主,既有丹江鱼、大闸蟹、小龙虾、白玉蜗牛等水畜产品,也有软籽石榴、黄金梨、金银花等农林产品。

 

  随着京淅对口协作的深入开展,淅川县越来越多的绿色有机食品伴随纯净的丹江水源源不断送到了北京,渠首“生态农产品”名号逐渐打响,在构筑起库区生态防护带的同时,也使淅川人鼓起了“钱袋子”。仅2017年,淅川县已有78种农产品在北京市21家连锁超市、600家直销店销售,销售量达9000多吨,销售金额2.5亿元。

  

  “搭乘对口协作‘快车’,淅川农产品的市场销路将更加宽广。随着北京人喝上咱淅川的丹江水、吃上丹江鱼,北京与淅川缔结的‘鱼水情’将使北京市民的‘菜篮子’更丰富,渠首农民的‘钱袋子’更饱满!”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信心满满地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