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淅川县林业局>政务动态>详细内容

中国·淅川“丹淅流域早期文明学术高峰论坛”活动成功举办

来源:县林业局 发布时间:2020-12-22 11:48:30 浏览次数: 【字体:


11月27日至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主办,淅川县委、淅川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淅川“丹淅流域早期文明学术高峰论坛”活动在淅川县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大学、河南省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和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淅川,围绕丹淅流域早期文明的发展演进过程及影响等主题,进行实地调研和交流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贾连敏等,淅川县领导卢捍卫、杨红忠、王培理、徐虎、邵书燕、李建兵、牛宇闳、王建刚、彭硕等先后参加调研活动和高峰论坛,淅川县各乡镇街道、县直单位负责人以及文化领域相关人士、旅游企业负责人等参加高峰论坛。


在29日的开幕式上,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代表淅川县四大班子,对高峰论坛的举行表示祝贺,对领导及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卢捍卫说,淅川不仅是人类早期文明的聚集地,更是一部丰厚的人类社会发展史。通过对丹淅流域的考古发掘,淅川多处遗址中都有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存,而作为楚始都所在地,淅川文化繁荣,历史名家众多,文物资源丰富,这些充分印证着淅川厚重的历史底蕴。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充分转化运用考古成果,更加有力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希望专家学者能多宣传淅川传统文化,多提宝贵意见,推动淅川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陈星灿在致辞中说,丹淅流域文明是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仰韶时代、龙山时代以及楚都丹阳时期是其早期文化与文明发展中十分辉煌的阶段。此次论坛重要且很有必要,相信以这次论坛为契机,能更充分利用丹淅流域独特的文化、文物等各类资源,更加有效地做好文化弘扬、文脉传承、文旅融合相关工作,更加有力地为淅川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贾连敏表示,此次高峰论坛是丹江库区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的一次综合展示,也是向水源地党委政府和人民多年付出的真诚反馈。多年来,淅川为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提供大量支持,淅川群众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让人感动。通过此次论坛的举办,将掀起学术界关注、研究丹淅流域文明的高潮,进一步拓宽丹淅流域考古研究广度和深度。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淅川下王岗》考古报告首发及捐赠仪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淅川县共建“文化遗产研创中心”、淅川县文化研究院揭牌仪式。


论坛期间,近30名专家学者竞相登台,围绕丹淅流域考古学文化研究、楚文化与楚都问题、丹淅流域与周边地区的先秦时期文化互动与交流、丹淅流域早期文化通道与资源、丹淅流域文化遗产与文旅产业发展等主题,以主题报告和主题演讲为主要形式进行了研讨交流。《丹淅流域旧石器考古发现与研究》、《淅川沟湾遗址史前文化遗存研究》、《一个文化迁徙的假说——末次冰期及以后东亚文化格局的演进》……专家学者们生动的报告,为大家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台下与会人员认真倾听,掌声不断。


28日,与会专家学者还深入金河、盛湾、马蹬、九重等乡镇,实地考察了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下王岗文化遗址、汤山湿地公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九重镇万亩软籽石榴园、淅川县博物馆等,详细了解淅川历史文化、考古遗址、文物研究等方面情况,现场感受淅川厚重的文化底蕴。


据悉,淅川县先后出土文物9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4件,云纹铜禁现为河南省博物院镇院之宝,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3处。丹江口水库及其周边区域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地点、古人类化石地点,为研究古生物、古地质、古人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丰富的楚文化遗存,是研究早期楚文化起源、楚都丹阳地望、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等一系列前沿课题极为重要的材料。


“此次学术交流活动,展示了近年来丹淅流域的重要考古发现及成果,是对淅川历史文化的有益梳理,弘扬了淅川地方历史文化,提升了淅川文化软实力。希望你们多来淅川,这里永远是你们考古研究的家园!”会议虽然闭幕,但研究才刚刚开始,闭幕式上,淅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邵书燕再次向与会人员发出了邀请。


“通过举办此次高峰论坛,我们对淅川所在的丹淅流域在中国早期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多学科协同研究的方法,对这一地区聚落和社会进行更细致的研究,从而提出更有价值的认知和见解。”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靳松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