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 久久为功共绘绿水青山
护水员赵建峰:清漂让丹江水更净
水质检测员李清林:守好南水北调“大水缸”
“采样点位的选取很重要,要具备代表性,这样才能保证水质采样的准确性。”8月14日一早,河南省南水北调渠首生态环境监测应急中心工作人员李清林已在丹江口水库深处的船上开始进行水质检测了。
他边说边将取样水体倒入专用桶中,然后将水分装到不同的取样瓶中,并逐一对样本的取样点位及具体水体层面进行标注。从事水质检测8年的李清林,工作起来驾轻就熟。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大水缸’,水质检测不容一丝一毫的马虎,我们检测的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确保老百姓能喝到安全饮用水的基础。”李清林和他的同事们在每月月初、月中、月末对库区上的8个点位和16个入库河流水样进行取样检测,采样期间每天要跑近900公里,正是这份坚守,为水质检测提供了“真、准、全”的数据支撑。
河南省南水北调渠首生态环境监测应急中心是保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安全的第一“哨所”,该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天精准分析研判丹江口水库及其支流水质变化趋势、及时预警处置异常监测信息,确保“不让一滴污染水进入丹江口水库”。
“环境监测是生态保护的前哨兵。身为一名水环境保护从业者,深感身上责任重大,我一定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的回信,立足自身岗位,严把水质关,确保生态安全,确保清澈的丹江水永续北上,造福沿线百姓!”李清林说。(郭亚楠)
移民邹玉新:是生态受益者,更是守护者
“总书记对南水北调工程高度重视,邹庄村作为总书记亲临的移民村,我们不仅应该是丹江口库区良好生态的受益者,更应该是守护者。”8月14日,在淅川县邹庄村,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给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回信后,该村党支部书记邹玉新动情地说。
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附近的邹庄移民新村,共有175户750人,2011年6月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从16公里外的油坊岗村搬迁到邹庄移民新村。但由于村子小,人口少,产业体量小,发展受到限制。
为破解邹庄村发展瓶颈,淅川县提出建设“大邹庄”战略,邹庄村与邻近的水闸、下孔、孔北4个村成立联合党支部,汇聚更多的资源、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淅川属南北过渡性气候,温和湿润,雨量丰沛,因为“丹江水”闻名、“水源地”驰名,环保要求远高于其他地方,土壤钾含量高,重金属含量均小于国家标准,在全国都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
“我们村距南水北调中线渠首仅3公里,保护水质责任重大,在产业上选择的都是绿色生态农业。”邹玉新说,近年来,邹庄村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支部引领+龙头带动+全民参与+集体经营”的模式,成立了掘井人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大棚草莓1000多亩,莲藕、猕猴桃等特色产业600余亩。鼓励村民自愿入股,每人每股本金1000元,草莓种植收益的80%归股民所有,15%归合作社,5%归联合党支部作为村集体收益,让每一名村民都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
“现在我们不仅卖产业’,还‘卖风景’‘卖文化’,农旅融合发展,宜居又宜业!”邹玉新介绍。
除了发展草莓、猕猴桃等高效农业,邹庄村还挖掘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和田园生态文化,打造了“涌泉”“江山论”“掘井人”等15个红色旅游观光点位。现在,邹庄村成了集红色研学、农耕文化研学、农旅休闲等于一体的“大邹庄”,周边500余农民受聘于村里的江山文旅公司、大邹庄劳务公司等集体经济组织。
“老乡,每年在村里能挣多少钱?”看到刚从大棚里务工回来的村民,记者问道。“七八万元吧!”村民王凤菊快人快语,“我家入股草莓种植合作社,一个月能分红200多元,果园务工有工钱,家里民宿有盈利,再加上销售大邹庄零食炒货的收入,一个月能挣6000多元。”
受益于生态红利,今天的邹庄村,人均年收入较5年前翻了两番,村集体经济收入从5年前的不足5万元到如今的100余万元,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