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淅川县林业局>政务动态>详细内容

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 久久为功共绘绿水青山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8-19 11:50:34 浏览次数: 【字体:

3

 护水员赵建峰:清漂让丹江水更净


伸出网兜,顺势捞起水上漂浮物,装入储物筐中……8月14日一早,天麻麻亮,在淅川县汇入丹江口水库的上游水流灌河水面上,一艘带着“航运清漂”字眼的小船在水面上显得格外醒目,清漂员赵建峰身着安全服,头戴工作帽,手持大抄网,立在船头,开始了一天水上的清漂工作。
53岁的赵建峰原本在丹江口水库从事航运工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为了保护水质,赵建峰积极响应县里号召,转行成为一名护水清漂员。赵建峰和他的团队,主要工作是打捞飘落在丹江口水库的枯枝败叶。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集山区、库区、核心水源区为一体,丹江口水库在淅川的面积占丹江水域总面积的一半左右,水质保护责任重大、任务繁重。
为进一步做好水源地水质保护工作,通水以来,淅川县持续开展以“洁净丹江水,呵护水源地”为主题的全民护水行动。在市场运作、科学整合的基础上,成立了由城区河流及库区重点部位护水队、环库乡镇护水队、库区水面护水队、库区护水执法队等组成的近3000人的专业志愿护水队伍,他们穿着绿马甲,不管风吹日晒,穿梭在丹江库区沿线。
“这几支队伍工作区域不同,工作性质相同,我们通过网格化管理,各队伍相互配合,共同守护丹江碧水。”淅川县水质保护相关负责同志介绍。
城区河流及库区重点部位护水队近300人,主要负责县城区“八河三沟两渠”13条河流和丹江口库区宋岗、石桥、下寺、张营4个游客码头,确保各河道水面及岸边干净整洁。
环库乡镇护水队约2400人,分散在全县15个乡镇,护水员每天清扫分包的责任区域,对辖区内入库河流、库岸线进行经常性巡查,及时打捞清理水面漂浮物,确保丹江口水库沿岸环境卫生清洁。
库区水面护水队近200人,将整个库区水域划分为灌河水域、库区上游及下游3大作业水域,配备近30艘船舶和2辆运输车用于清漂工作,常态化开展“清漂护水”志愿服务活动。
同时,综合生态环境、林业等7个职能部门116项行政处罚权和行政强制权,在河南省库区县区率先成立库区综合执法支队,统筹协调库区综合执法及水质保护工作,开展经常性联合执法行动,依法查处违规排放、违法建设、非法采砂采矿等破坏生态、污染水质的违法行为。
一抹抹“志愿红”不断绘就丹江“生态绿”,全民共建共享治水成果的良好氛围正加速形成,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康 


 

水质检测员李清林:守好南水北调“大水缸”

“采样点位的选取很重要,要具备代表性,这样才能保证水质采样的准确性。”8月14日一早,河南省南水北调渠首生态环境监测应急中心工作人员李清林已在丹江口水库深处的船上开始进行水质检测了。

他边说边将取样水体倒入专用桶中,然后将水分装到不同的取样瓶中,并逐一对样本的取样点位及具体水体层面进行标注。从事水质检测8年的李清林,工作起来驾轻就熟。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大水缸’,水质检测不容一丝一毫的马虎,我们检测的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确保老百姓能喝到安全饮用水的基础。”李清林和他的同事们在每月月初、月中、月末对库区上的8个点位和16个入库河流水样进行取样检测,采样期间每天要跑近900公里,正是这份坚守,为水质检测提供了“真、准、全”的数据支撑。

河南省南水北调渠首生态环境监测应急中心是保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安全的第一“哨所”,该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天精准分析研判丹江口水库及其支流水质变化趋势、及时预警处置异常监测信息,确保“不让一滴污染水进入丹江口水库”。

“环境监测是生态保护的前哨兵。身为一名水环境保护从业者,深感身上责任重大,我一定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的回信,立足自身岗位,严把水质关,确保生态安全,确保清澈的丹江水永续北上,造福沿线百姓!”李清林说。(郭亚楠)


移民邹玉新:是生态受益者,更是守护者

“总书记对南水北调工程高度重视,邹庄村作为总书记亲临的移民村,我们不仅应该是丹江口库区良好生态的受益者,更应该是守护者。”8月14日,在淅川县邹庄村,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给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回信后,该村党支部书记邹玉新动情地说。

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附近的邹庄移民新村,共有175户750人,2011年6月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从16公里外的油坊岗村搬迁到邹庄移民新村。但由于村子小,人口少,产业体量小,发展受到限制。

为破解邹庄村发展瓶颈,淅川县提出建设“大邹庄”战略,邹庄村与邻近的水闸、下孔、孔北4个村成立联合党支部,汇聚更多的资源、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淅川属南北过渡性气候,温和湿润,雨量丰沛,因为“丹江水”闻名、“水源地”驰名,环保要求远高于其他地方,土壤钾含量高,重金属含量均小于国家标准,在全国都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

“我们村距南水北调中线渠首仅3公里,保护水质责任重大,在产业上选择的都是绿色生态农业。”邹玉新说,近年来,邹庄村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支部引领+龙头带动+全民参与+集体经营”的模式,成立了掘井人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大棚草莓1000多亩,莲藕、猕猴桃等特色产业600余亩。鼓励村民自愿入股,每人每股本金1000元,草莓种植收益的80%归股民所有,15%归合作社,5%归联合党支部作为村集体收益,让每一名村民都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

“现在我们不仅卖产业’,还‘卖风景’‘卖文化’,农旅融合发展,宜居又宜业!”邹玉新介绍。

除了发展草莓、猕猴桃等高效农业,邹庄村还挖掘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和田园生态文化,打造了“涌泉”“江山论”“掘井人”等15个红色旅游观光点位。现在,邹庄村成了集红色研学、农耕文化研学、农旅休闲等于一体的“大邹庄”,周边500余农民受聘于村里的江山文旅公司、大邹庄劳务公司等集体经济组织。

“老乡,每年在村里能挣多少钱?”看到刚从大棚里务工回来的村民,记者问道。“七八万元吧!”村民王凤菊快人快语,“我家入股草莓种植合作社,一个月能分红200多元,果园务工有工钱,家里民宿有盈利,再加上销售大邹庄零食炒货的收入,一个月能挣6000多元。”

受益于生态红利,今天的邹庄村,人均年收入较5年前翻了两番,村集体经济收入从5年前的不足5万元到如今的100余万元,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终审:李中印(林业局)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