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一库碧水!探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淅川县
淅川县位于豫鄂陕三省结合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核心水源区,境内水源区面积2616平方公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面积1595.89平方公里。近十年来,南水一刻不停、奔流北上,累计为京津冀豫沿线26座城市输水超650亿立方米,相当于4400多个西湖,直接受益人口超1亿人,为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
丹江口水库在淅川境内水域面积506平方公里,占水库总面积的48.2%,其中,一级保护区水域面积45.06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水域面积157.42平方公里,准保护区水域面积285.99平方公里。
为做好水源地水质保护工作,淅川县成立了由城区河流及库区重点部位护水队、环库乡镇护水队、库区水面护水队、库区护水执法队等组成的近3000人的专业志愿护水队伍,他们穿着红马甲,不管风吹日晒,穿梭在丹江库区沿线,共同守护丹江碧水。
56岁的赵建峰便是其中一员,他是淅川县航运服务中心机船队清漂队的队长,也是目前队伍中年龄最大的清漂员。他介绍说,机船队清漂队自2000年成立以来,主要工作是处理水上的漂浮物,包括水草、上游漂下的秸秆和游客遗留的垃圾等。汛期是清漂队最忙的时候,80多人、40多艘船同时出动,配合大型机械,清漂员们一天需要工作12个小时,吃住都在船上,每天要打捞2到3吨枯枝烂叶。
“我觉得这份工作怪光荣的,今后还想一直在水上干。”赵建峰自豪地说。
数据显示,中线工程通水十年来,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标准。为守好这一库碧水,近年来淅川县累计拆除库区违建16.8万平方米,恢复有效库容530万立方米。累计投资12.5亿元,建成污水处理厂14个、垃圾处理场12个、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75个,在五大主要河流和丹江口水库建成了1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库区四周以及2616平方公里汇水区,利用高分北斗系统,建立电子围挡,实现了县乡两级和环库区重点村污水处理全覆盖、水质全天候自动监测、违建自动报警。如今,淅川县5个国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中线工程通水后,通过向北方河湖生态补水,沿线30余条河流得到生态补水,天然河道重现往日生机,河湖水质明显好转,区域水生态环境大幅度改善。自2018年9月起,中线工程向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3条试点河段补水累计8.52亿立方米,三条河流重现了生机。北京密云水库蓄水量由2015年8.2亿立方米增加至2019年26亿立方米,水面面积由2015年约70平方公里增加至2019年140多平方公里。
多年来,淅川县坚决扛稳水质保护重任,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之间寻找最优解,把生态保护与富民产业发展统筹起来,全面系统推进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护工作。
赵学良在水库附近租了一片地种石榴,他是南阳市果然出色生态林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受益于淅川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资源,本地种植的石榴口感比较好,价格也能卖的高一些。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石榴得以销往全国各地。
“我们还带动了附近的就业,30个附近村民常年在这儿干活,加上销售等环节,我们每年发放的员工工资总计在80万元左右。”赵学良说道。
据了解,近年来淅川县把生态产业作为保水质、助民富、促发展的核心,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布局发展柑橘、石榴、杏李等特色林果23万亩,发展金银花、迷迭香等中药材产业10万余亩。目前,全县林果业产值达6亿元,山区群众和移民群众依靠林果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10万库区群众依托林果走上致富路。
凭借着一库碧水,淅川的文旅产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
截至目前,淅川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旅游景区4个,发展省级生态旅游示范镇3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2个、省级休闲观光园3个,打造星级酒店8家、精品民宿16家、农家乐700余家,到淅川旅游的游客每年以20%的增速持续增长,文旅融合释放出新的发展动能。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