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淅川县林业局>政务动态>详细内容

淅川 用绿色坚守最后一道防线

来源:县林业局 发布时间:2014-12-02 15:17:30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报记者 王俪玢 本报通讯员 武建宏 李习芳 周桃龙 葛玉顶

 

 

编者按

 

通了,通了。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于通水了!

    朱熹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淅川县的地上天河“活”了!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起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是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中线工程通水之后,丹江水将滋润京津冀豫,每年进京12.4亿立方米水,入冀34.7亿立方米水,济津10.2亿立方米水,供豫37.69亿立方米水。

    近半个世纪以来,淅川人民默默奉献,为保证“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他们成为“水库移民”,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出无言的奉献。如同淅川林业人一样,脚踏实地做好工作,不炫耀不邀功,用绿色守护水源,用绿色妆点美丽渠首。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今日正式通水。

    从破土动工到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在这背后,有谁能忘记,作为水源地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最为敏感的区域,淅川用绿色矢志不渝地坚守渠首重地。 

    河南省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的话言犹在耳:我们宁愿勒紧裤腰带,勤俭节约每一分钱,也要把水质守护好,绝不让一滴污水流进水库,绝不让一片垃圾丢进丹江。

    淅川人用绿色守护着北方人的大水缸——丹江口水库水质已连续7年稳定保持着国家二类饮用水标准。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淅川县境内水源区面积2616平方公里,占丹江口库区面积的56.9%,库岸线长达2900公里,丹江、灌河、淇河、滔河、刁河等水库主要支流贯穿全县15个乡镇,守护水质任务艰巨。

    2007年以来,淅川县连续6年营造林合格面积位居河南省县级第一;森林覆盖率从6年前的32.8%提高到45.3%;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先进集体、河南省绿化模范县、河南省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县、河南省森林资源清查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淅川务林人建立了层层保护措施,保证了亿万人的用水安全。

 

第一层保护:守护水源 淅川打出立体组合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是丹江口水库,取水口在淅川县九重镇陶岔。

    丹江口水库淅川流域面积达2616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的56.9%。据资料表明,在1960年至1979年的20年时间里,丹江口库区总淤积泥沙89715.5万立方米,平均年淤积4486万立方米,按这样的淤积速度,丹江口水库的使用寿命较为有限。因此,在丹江口水库流域两岸,开展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是延长丹江口水库使用寿命、保护水库水质的当务之急。

    说起保护水质,淅川县不遗余力、想方设法地坚守“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诺言。

    全县确立了以“两圈”(环库生态圈、环城生态圈)、“三区”(城区、镇村区和景区)、“四园”(凤凰山城市森林公园、河南丹江库区湿地公园、四峰山森林公园、猴山森林公园)、“五线”(高速公路、快速连接线、国道、省道和县乡道)、“六带”(鹳河、淇河、丹江河、刁河、滔河和沿南水北调总干渠绿化带)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网络,尤其将渠首开口闸所在区域绿化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渠首开口闸所在区域绿化以“一园”(河南丹江库区国家湿地公园)、“三山”(汤山、禹山和朱连山及周边区域)、“三带”(渠首快速通道、内邓高速淅川段、中线干渠两侧)为重点,总规划面积5万亩,其中河南丹江库区国家湿地公园规划2.5万亩,“三山”、“三带”绿化2.5万亩,栽植各类苗木270.6万株。

    在连绵的雨天中,《中国绿色时报》记者感受到了淅川的浓浓绿意以及别样的风采,每一处景观都蕴藏着淅川务林人的匠心独运。当记者乘坐的车子从邓州刚进入渠首时,只见快速路两侧的树木如绿色卫士一般站立成行,行驶在高速路上宛如穿梭于绿色的时空隧道。淅川县的绿色从高速路就开始迎接远方到来的客人,葱茏的绿色成为淅川的第一印象。绿色,演绎着淅川人和生态环境相融共生的和谐故事。

    当记者抵达渠首直面渠首枢纽工程时,只见雄伟的渠首大坝拔地而起,两岸长渠气势恢宏,护坡内的格桑花娇艳盛开,不少游客纷纷停车与渠首闸合影留念。雨中的开口闸严阵以待,似乎等不及将两侧的绿树映衬在穿闸而过的湍急的水流之中。

    当行驶的车子驶离开口闸时,记者以为欣赏渠首美景的行程到此便结束了。没曾想,车子缓慢的爬到了汤山、禹山上。原来,这里还“藏”了一处美景:站在制高点远眺丹江口水库。

    只见烟波浩渺的湖面四周满目苍翠,层林尽染。湖面中的输水总干渠向远方伸展,蜿蜒北上,成为托起中国梦的坚实脊梁。深深浅浅的绿色将湖面团团围住,犹如仙境落入凡间,经过之人无不醉心于这美丽画卷之中。淅川在库区周边和渠首所在地打造的重重绿色屏障,道道生态关卡成为守护水质安全的生态保障。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绿化是淅川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任务。

    淅川县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土壤情况适地适树、固土护土。“渠首开口闸所在区域绿化现在成为南阳生态建设的精品和亮点工程,作为省、市林业工作现场会观摩点受到参会领导和代表的一致好评。在去年的全省林业工作现场会上,河南省副省长王铁号召全省要推广学习‘淅川造林模式’。”淅川县务林人谈起渠首绿化工作不无骄傲。

    守护的是水质,守护的中坚力量在于人。

    为将水源地的生态安全落于实处,淅川县构建了集全县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森林公安、林政稽查、乡镇护林员的森林资源管护网络。截至2013年,全县营造林合格面积连续6年位居河南省县级第一名,连续29年未发生大的森林火灾,森林覆盖率达45.3%,连续多年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5‰以下,有害生物防治率达到87%以上,无公害防治率超过79%,森林监测覆盖准确率在87%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在95%以上。管护网络由4个股室(林木资源管理股、林地资源管理股、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法制办公室)、督察大队、1个林政稽查大队、2个木材检查站、5个林政稽查中队和基层护林员组成。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淅川县森林公安、林政稽查在编制人员少、经费不足但管理范围大、区域位置重要的情况下,克服了重重困难,维护了全县的生态安全。接到群众报警电话后,执法人员立即行动,并坚持定时定点巡逻,让全县的森林资源管护不留一个死角。

    在淅川,守护水质,保证一江清水永续北送不只是大街小巷宣传牌上的口号,更是深入人心的自觉行为。“护林防火,森林抚育,维护好水源地的林地,是我们淅川人更是我们护林队员的最大责任。”朴实腼腆的荆紫关林场场长李学绪在采访中反复对记者说。

    “我们的目标不只是水清,还要做到民富。发展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是淅川一直追求的目标。”淅川县县长赵鹏说。

    2010年以来,在全国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和木本油料的背景下,淅川县创新机制,把发展林业生态产业作为“生态立县”的一个重要战略,先后出台了财政补贴、信贷扶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发展茶叶、核桃、竹柳、竹子、油牡丹、杜仲等生态产业,以优惠政策撬动民间资本,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队、大户等各类社会主体投资林业建设,调动社会资源投入生态建设。截至2013年年底,淅川县发展核桃、竹子等林果基地20万亩,全县登记注册林业专业合作社74个,涉及林木种植、种苗花卉、林下种养和养殖、森林旅游等各个产业,入社农户数达1.8万余户;2013年全县林业产值达9.1亿元,初步形成了种植采集业与林下经济相结合的相关林业产业。各乡镇因地制宜,强力推行“一乡一品,一村一色”产业格局,如西簧、滔河等乡的核桃产业;毛堂乡的茶叶产业;老城、金河等乡镇的竹子产业;九重、马蹬镇结合丹江口水库发展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

    淅川县是楚文化发源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优势。凭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的重要区域位置及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淅川县内青山锁翠的坐禅谷,苍翠欲滴的荆紫关国有林场等一大批原生态森林公园引来各地游客竞相赏绿、品绿。2013年,淅川县累计接待游客490余万人次,实现综合经济效益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4.5%。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的生态旅游业已成为助推渠首高效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淅川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背后,也蕴藏着无数淅川移民的感人故事。

    作为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核心水源区、渠首所在地和主要淹没区,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为了修建丹江口水库,淅川县历时20年移民20.2万人。进入新世纪,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淅川再次移民16.5万人。两次工程共计动迁40多万人,移民搬迁人数为全国县级之最。

    淅川人以“为国家,舍小家的忠诚奉献、大爱报国”的移民精神,告别昔日的家园、良田,为南水北调作出了无言却有力的奉献。在移民过程中,有很多乡镇干部甚至献上了自己的生命,累倒在岗位上。他们走街串巷,一个一个为老村民做思想工作;有的老人放下了“落叶归根”的想法,带上棺木离开家乡……

    “我们的小家没了,但是它变成了碧波荡漾的丹江水,变成了北方“大家”清澈甘冽的大水缸。这样的付出,中!”淅川人如是说。

    在“后移民时代”,淅川县将目光紧紧锁定在绿色发展上,由“在发展中保护”转向“在保护中发展”。移民搬迁后,淅川县在环丹江口水库沿岸栽植了芦苇、竹柳等净水植物,构筑起完整的生态屏障,形成了环库生态圈、城市生态圈、沿河防护林带、主干道绿化带、石漠化治理带等五大生态保护带,治理区内年土壤流失量减少200万吨以上,有效保护了库区的水质。

    “把丰碑刻在青山上,把政绩融进碧水里。”守护水质成为淅川林业人首要的责任与担当。淅川林业人更认识到,淅川的移民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守护好水质也就守护好了移民的精神家园。

 

第二层保护:领导支持 撑起淅川发展的保护伞

    淅川林业在不断发展中取得的长足进步,离不开各级林业部门特别是淅川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保证受水区域人民喝到水、喝到好水、喝到好的放心水是全县开展工作的目标。淅川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生态立县”战略,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保护与发展并举。淅川县统领林业、水利、环保、财政、发改等多个部门共同做好水源保护工作,并成立县生态文明建设指挥部,坚持不懈开展造林绿化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使得库区水质及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环保局集中开展“五治”专项行动,培训专业清漂队员,利用大型清漂船只进行作业;水利局严格各项措施,打击非法采砂淘金行为。淅川县走市场化运作路子,引入环卫企业呵护丹江水质,县财政每年给予补贴,激发全民护水积极性。淅川县还成立了近2000人的城区河流及库区重点部位护水队、环库乡镇护水队、库区水面护水队、基层民兵护水队及护水执法队等5支专业护水队伍,并将每个单月的第一个星期一确定为“淅川全民护水行动日”,切实把保水质工作落到实处。

    淅川县在环库区乡镇大力推广生态有机肥以有效控制和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每季度推广本地品牌“渠首神”绿色营养复混肥5万亩,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我们公司用自己的技术破解了污染难题,并且促进了林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了我们淅川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也要动起脑筋,用自己的所长将保护水质、带领百姓致富作为己任。”开发“渠首神”的源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闫虎成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后,为保证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淅川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自我加压,铁腕治污,累计关停并转小冶金、小化工企业350余家。今年以来,淅川县委、县政府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严控工业点源污染,对15家超标排放企业、污染治理不到位企业,采取关停、搬迁、转产、限期治理等措施。淅川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内河综合整治工作,建设污水管网13公里,加快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步伐;在沿库11个乡镇配套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全部建成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在库区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取缔网箱养鱼4.2万箱;对29处拦汊筑坝全部拆除,水上餐饮船只全部取缔,不符合环保条件的旅游景区停止建设或营运。

    南水北调,难点在移民、关键在工程、成败在水质。守护水质成为一切工作所指。

    国家林业局多位领导曾亲临淅川,为淅川林业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并指派各司局单位组成多支调研组深入淅川,到库区周边着重调研石漠化问题,保证水库的水源安全。武汉专员办把淅川林业作为联系点,将淅川的生态建设提升到更科学更有序的道路上。

    “为受水区人民负责,像保护眼睛、保护生命一样守住水质安全!”这是淅川县委、县政府决心与承诺的昭示。

    淅川人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第三层保护:深度支撑 助力淅川林业腾飞

    淅川林业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想要加速自己腾飞的步伐。

    为守护好一库清水,淅川县林业局以科学技术力量作为林业持续发展的支撑。

    今年,淅川县林业局邀请中国林科院专家为全县林业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唐守正牵头编制完成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市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林业建设规划(2013-2020)》,符合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对水源地建设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对实现渠首水源地生态经济高效协调发展、“水清民富”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林科院分党组书记叶智带领资源所、荒漠化所、森环森保所、林业所、院省科技合作办公室等10名国内一流的林业专家,深入淅川县开展院县科技合作项目,实施选址调研工作,开启了中国林科院与淅川县的“院县合作”之路。中国林科院与南阳市政府签订了《渠首水源地林业科技服务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在淅川县启动实施了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平台建设、国家级林业科学数据平台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国家级生态定位站建设等4个合作项目。林科院拟投入资金206万元用于科技兴林工作。

    为提升渠首开口闸所在区域绿化中的“一园”即河南丹江库区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标准,淅川已计划为其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今年9月,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中国林科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南京大学教授等专家组成的团队从湿地资源、旅游资源、旅游服务与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后,认为河南丹江库区国家湿地公园区位重要,自然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具备了建设国家湿地公园的条件。这无疑是为淅川林业的发展、库周生态建设的提质升级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身处渠首特殊的地理位置,淅川站到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上。

    守护一库清水,发展更多的绿色,带领群众致富……淅川县虽小,但林业人身上的责任是巨大的,他们从未忘记被国家赋予的特殊使命。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淅川林业人身上坚韧不拔和顽强执着的精神透出一股绿色的信心。

    展望淅川林业未来的发展,淅川务林人作出了铿锵承诺:“下一步工作,我们要敢于向荒山要绿装,做好山青水清民富的工作是淅川林业矢志不渝的发展方向。”

    今日通水,终于梦圆。记者的眼前又浮现出渠首的绿色长廊和蜿蜒流淌的绿色天河。淅川林业人的扎根精神、踏实作风将随着一库清水,脉脉相承到北方大地。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