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淅川县生态环境局>公示公告>详细内容

河南省豫淅高速公路建设有限公司淅川至豫鄂省界段工程建设项目公示

来源:县环保局 发布时间:2021-03-30 08:27:30 浏览次数: 【字体:

河南省豫淅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渑池至淅川高速公路淅川至豫鄂省界段工程拟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地

 

建设单位

环境影评

价机构

 

建设项目概况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公众参与情况

1

河南省豫淅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渑池至淅川高速公路淅川豫鄂省界段工程

马蹬镇、盛湾镇,仓房镇

河南省豫淅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河南洁达环保投资有限公司

1、项目背景

渑池至淅川高速是西南山区链接晋、豫、鄂三省的省际大通道,本项目为渑池至淅川高速河南省境内高速段的一部分,位于淅川县境内,向北衔接西峡至淅川段高速、向南衔接湖北省十堰至淅川(鄂豫省界)段高速,限于丹江湿地保护区调整规划,本项目未开工。现河南丹江湿地自然保护区调整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复,同时西峡至淅川段高速、十堰至淅川段高速均已开工建设,本项目作为连通南北的咽喉工程,启动实施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河南省豫淅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拟总投资468551.34万元修建渑池至淅川高速公路淅川至豫鄂省界段项目,全线路段总长25.509km,其中线路北段24.909km,南段0.6km。

2、工程内容及规模

(1)主体工程

项目路线全长25.509km,总体走向为北-南向,分为南、北两段,其中:北段路线长24.909km,起于淅川县马蹬镇岭东村北侧,顺接渑池至淅川高速公路西峡至淅川马蹬段,路线向南经马蹬镇、盛湾镇,终点位于仓房镇前营村南;路线南段长0.6km,起点位于淅川县仓房镇杨湾村东,在杨湾村及周庄村之间穿越,在周庄村西南到达南段终点。

全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100km/h,整体式路基宽26m,横断面设计为土路肩0.75m+硬路肩3m+行车道2×3.75m+左侧路缘带0.75m+中间分隔带2m+左侧路缘带0.75m+行车道2×3.75m+硬路肩3m+土路肩0.75m”。分离式路基宽13m,横断面设计为土路肩0.75m+左侧硬路肩1m+行车道2×3.75m+右硬路肩3m+土路肩0.75m”。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为上面层4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中面层6cm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下面层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基层34cm水泥稳定碎石+(填方及土质挖方段)底基层18cm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石质挖方段)底基层15cm级配碎石填方及土质挖方段路面厚度70cm、石质挖方段路面厚度67cm

北段设特大桥1座/919m(丹江小三峡特大桥)大桥15座/6653.5m、涵洞22道/1395.6m长隧道1座/1395m(平安寨隧道)、中隧道2座/1248m(八仙隧道、小三峡隧道),互通式立交2处、互通式立交主线桥1661m/3座、分离式立交3处、通道3道、天桥4座;南段设置长隧道1座/1835m(邵沟隧道,河南境136m、湖北境1699m)、通道1道。

沿线主要控制点为:(线路北段)起点、河南淅川丹阳湖湿地公园北园、平安隧道、河南丹江湿地自然保护区、丹江关防大桥、省道S331、八仙洞隧道、小三峡特大桥、八里沟大桥、淅川南开放式服务区、省道S538、前营大桥、河南淅川丹阳湖湿地公园南园、终点

(一)施工期

1、废气

施工期对沿线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拆迁作业、挖填作业、隧道爆破作业、运输作业、物料堆放、各种施工扬尘(平整土地、取土、筑路材料装卸、混凝土拌和、水稳料拌合、破碎场破碎、桥面铺设等)、混凝土拌合站、破碎场加工过程等环节排放的扬尘,动力机械运行排放尾气,沥青拌合和摊铺过程排放的沥青烟等。

通过评价类比分析,施工作业扬尘通过洒水作业可降低70%预制场、拌合站扬尘对下风向大气环境的影响范围为200m,运输扬尘下风向大气环境的影响范围为150m,沥青拌合对下风向影响范围约100m。对此,评价提出了以下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对于施工扬尘污染治理,评价严格按照2020年省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方案中有关环保规定,对施工作业扬尘、道路运输扬尘、堆场和拌合扬尘、建筑材料运输扬尘、渣土运输管理等提出了相应具体的污染防治措施,建设单位应严格逐项落实,全面落实“六个百分百管理要求;做好施工边界连续围挡,高度不低于2m;合理选择运输路线,尽量绕行人口集中的村镇区,且物料运输过程进行全封闭遮盖,加强运输管理,避免抛洒遗漏;隧道爆破作业避开大风天气,爆破前后及时洒水降尘;堆场物料密闭储存、密闭作业、洒水喷淋、防尘覆盖,渣土运输委托专业公司,采用自动化密闭车辆;运输车辆及时清洗车身和轮胎,并设置专人专车对施工生产区、运输道路及时进行清扫洒水,减少二次扬尘等。同时,评价提出了冬防期间扬尘管控要求,建设单位应按照当地冬防期间相关政府指令进行施工作业,加强施工环境管理,强化落实防尘抑尘措施,减轻扬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对临时设施废气治理,按照《河南省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六个专项方案》要求,对拌合站、水稳站、沥青拌合站及破碎站做好废气有组织、无组织治理。粉状物料入筒仓储存、块状物料入全封闭仓库储存,严禁物料露天储存;生产过程位于全封闭式生产车间内,物料输送设置全封闭廊道及输送皮带,上料、输送、搅拌过程为全封闭,上料、输送、搅拌粉尘收集后经袋式除尘器处理,通过15m高排气筒排放;在施工场地门口处设置车辆冲洗装置及沉淀池,车辆进出施工场地进行冲洗等。对于沥青烟气的污染治理,评价要求选用先进低污染设备,特别是沥青混凝土拌合设备应选择最优;在充分考虑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合理选择沥青混凝土搅拌站和灰土拌和站的位置,要求避开居民集中区等环境敏感点路面铺装作业要避开人群活动高峰时间,避开阴雨天、清晨、晚间等大气扩散条件相对不好的时间,铺装作业要求采用全封闭沥青摊铺车,并注意控制熔化温度,以免产生过多的有害气体等。

对运输车辆尾气,机械运行排放尾气主要为碳氢化合物、SO2、NOX等,评价要求建设单位选用当前先进、低能耗设备,严禁使用超过服务期、尾气排放不合格的机械设备。

本项目设置的21处弃渣场中1#弃土场、3#-4#弃土场、6#-20#弃土场下游300m内存在居民点,其余弃渣场下风向300m范围内现状无敏感点存在,24处施工生产生活区选址下风向300m范围内现状无敏感点存在,同时通过落实上述措施,可降低施工期扬尘、临时加工设施废气、机械尾气对沿线区域大气环境的影响,对沿线敏感点的影响可以接受。

2、废水

施工期废水主要是生活污水及施工废水。其中:

(1)生活污水:工程全线路段设置施工生产生活区24处,每处施工营地内设置化粪池、小型生化一体化处理设施(处理规模均为4m3/d),生活污水经化粪池、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用于场地洒水,不排入地表水体。

(2)生产废水主要是施工场地施工机械冲洗水、车辆冲洗废水、混凝土拌合站产生的拌合系统废水、桥梁施工废水、隧道施工废水。施工场地内设置截排水沟、隔油池沉淀池、清水池、泥浆沉淀池临时设施,截水沟布置在停车场、拌合场、材料堆场的下游及靠近河流的一侧,截留施工场地内的雨水径流和冲洗水,引入隔油池和沉淀池处理。

车辆冲洗含油废水先进入隔油池,经过隔油池隔油后同其它施工废水(砂石料冲洗废水、雨水径流)一起排入沉淀池沉淀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可回用于施工场地的洒水抑尘。

桥梁施工废水:主要为施工过程对水体的扰动及围堰内积水外排和钻孔过程中产生的钻渣泥浆废水,施工对水体的扰动会增加局部水体SS浓度,但影响时间较短,最大影响范围一般在下游150m范围内,随着距离加大,影响将逐渐减轻,同时影响随施工结束而消失;围堰内积水含有大量的悬浮物和少量石油类,围堰内积水沉淀后排放;钻孔灌注桩施工泥浆经泥浆池过滤和沉淀后,上清液返回钻孔内循环使用或回用于绿化浇洒和场地洒水,剩余泥浆与挖出的弃渣一同运至附近弃土场填埋。

隧道施工废水主要为隧道开挖、钻孔、连续墙维护结构等施工过程产生的泥浆水,隧道穿越不良地质单元产生的涌水混合泥浆后形成的泥浆水,以及隧道爆破后降尘用水等,废水主要污染物为SS、石油类等。隧道施工产生的泥浆水、爆破降尘水废水经酸碱中和沉淀、隔油除渣、砂虑等工艺处理后回用于洒水降尘,不外排隧道涌水单独收集,沉淀后排放。

3)施工期对地下水的影响

项目施工期对区域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大的是隧道施工,隧道施工会引起地下水流场发生改变,可能形成地下水漏斗和隧道涌水,阻截地下水径流,改变下游地下水赋存状态,形成新的地下水排出通道,造成地下水流失;同时隧道施工过程会采用化学灌浆进行堵漏,而化学灌浆因含有多种成分化学物质,有可能会对地下水水质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评价要求建设单位在隧道施工全过程做好隧道路段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掌握隧道施工区域地下水的分布、类型、含水量、补给方式和渗流方向等情况,制定周密的漏水、涌水防治方案,按照“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理念进行施工,并设置防渗帷幕和防渗墙等工程,堵截外围地下水的补给,截断进入隧道的地下水通道,防止地下水流场的变化和出现大量涌水;防渗堵漏作业应优先选用不含有害化学成分的灌浆,避免污染隧道路段地下水水质。经评价调查,本项目区隧道上方均无居民点和住户存在,三湾距离平安寨隧到洞口处最近直线距离约110m,敏感点群众的生活用水主要为自打井水,均为浅层水,井深约3-11m,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和丹江水系地下水,附近敏感点海拔约250m,隧道底部海拔约248m,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对三湾居民生活用水造成影响。常家垭子距离八仙隧道洞口最近直线距离约110m,隧道与常家垭子相隔一道山岭,不属于一个水文单位,隧道施工对常家垭子居民无影响;四道沟距离小三峡隧道洞口最近直线距离约 240m,该出居民近1户且房屋为废弃状况,故小三峡隧道施工对常家垭子居民无影响。为避免隧道施工对三万居民饮水造成影响,评价要求加强隧道周边村庄水井的观测,一旦发生水位下降、水量减少的情况,应及时告知当地有关部门,采取开凿深井、汽车送水等补救措施,确保当地居民的饮水正常和安全。

3、噪声

施工期间,噪声主要来自大型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及隧道爆破瞬时噪声噪声源强为81~105dB(A),评价对施工噪声影响分析可知,各施工机械单个运行时的噪声达标距离昼间为18~56m,夜间达标距离为100~316m;受影响较大的敏感点主要为沿线分布的村庄,临时工程及附属工程距离敏感点较远,受施工作业噪声影响较小。对此,评价要求尽量选用低噪声机械;通过敏感点路段施工要加强管理,施工机械夜间(22:00-06:00)在敏感点附近路段应停止施工作业;对于距公路很近而受施工期噪声影响较重的敏感点,包括李家沟、岭东、梁沟、西凹、马家村、曹家庄等敏感点应设置移动式或临时声屏障;优化隧道爆破时间和工艺,提前告知周边村民;车辆运输路线应合理规划,尽量避让村庄、学校等敏感点,控制运输时间,途经敏感点时禁鸣限速。建设单位应严格落实各项噪声防治措施和管理要求,将施工期对沿线敏感点的噪声影响控制在可接受水平,避免发生扰民事件。

4、固体废物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施工弃土(石)方、拆迁建设垃圾,以及施工生产生活区工人的日常生活垃圾。

工程施工期总计剥离表土量115.05万m3,临时堆存于不同施工单元征地界内,并采取草袋拦挡、防尘网覆盖等临时防护措施,施工结束后主要用于各区的覆土复耕或绿化用土。

项目施工期全线开挖土方经回填后,多余弃方 685.87万m3,堆存于工程设21弃渣场弃渣场选址全部位于沟头或低洼地,主要占用林地,下游影响范围主要是林地。工程要求弃渣场上游布设截排水沟,下游修筑消力池及挡渣墙。弃渣场占用耕地的,施工结束后撒播紫花苜蓿恢复土地肥力交给农民复耕;弃渣场占用林地和荒地的撒播狗牙根草籽,种植杨树,恢复植被绿化。施工期间,对剥离的表土采用草袋装土拦挡,草袋外侧设临时排水沟,排水沟出口设沉沙池。弃渣经汽车运至弃渣场后,分层摊铺、辗压,以防止出现沉陷、坍塌、滑坡等原因导致水土流失病害。弃渣填筑时,形成内高外低的坡势,避免降雨时在弃渣场内部形成水洼地。做好弃渣场坡面和坡脚的防护,坡面防护可采用适宜当地生长的草种进行坡面植草绿化简单的防护形式,坡脚一般采用重力式结构的浆砌石挡渣墙进行坡脚防护。采取上述措施后,本项目工程弃渣对环境影响较小。

施工期拆迁工程建筑垃圾239.42m3、拆除电力管线20280m,收集后尽可能回用,对不能回用的及时清运至清运至环卫部门指定的建筑垃圾场进行处置,严禁随意堆放、丢弃;施工人员生活垃圾40kg/d,生活区和施工现场均要求设置垃圾收集桶,收集后送至附近垃圾集中收集点或中转站,交由当地环卫部门处置,严禁随意抛洒、丢弃。

    施工期车辆维修及清洗设置在淅川丹江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外的施工生产生活区,分别位于1#破碎场、3#钢筋加工场,车辆维修及清洗废水为含油废水,隔油沉淀池产生的浮油为危险废物,产生量约为0.5kg/d,应回收于密闭容器内暂存于施工期临时仓库内,其暂存场所应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中要求进行设计,并张贴危险废物标志,然后定期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

(二)营运期

1、废气

本项目营运期废气主要是过往车辆产生的汽车尾气、道路扬尘及附属设施服务区内餐厅油烟废气。汽车尾气和道路扬尘防治措施包括:加强公路两侧绿化,栽种可吸收或吸附汽车尾气中污染物的乔木、灌木等树种及草本植物;加强对公路养护,使道路保持良好运营状态;加强公路运输管理,对运输易起尘的物料要求全封闭遮盖,严禁沿路抛洒泄漏;加强车辆管控,对无尾气排放合格证车辆禁止上路等,通过采取上述管控措施,可降低对沿线区域大气环境的影响。服务区内餐厅按照要求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油烟废气经处理后达标排放,不会对服务区周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项目沿线服务管理设施冬季采暖及日常餐饮均采用电力方式,无SO2、NOx、烟尘等锅炉废气排放,主要废气为服务区餐饮油烟,经处理效率不低于95%的油烟净化设施处理后,控制油烟排放浓度满足《河南省餐饮业油烟污染物排放标准》(DB41/1604-2018)相应标准要求。

2、废水

工程正常营运情况下废水主要是公路管理设施产生的生活污水、餐饮废水以及雨季路面径流桥面径流和隧道排水

(1)生活污水:

根据工程投运后交通量预测,以2044年交通预测量为准,淅川南服务区过往司乘人员生活污水量约64.85m3/d、工作人员生活污水量9.6m3/d、服务区收费站工作人员生活污水量1.6m3/d,合计淅川南服务区生活污水量76.05m3/d,工程在服务区东侧建设1座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设计规模80m3/d、主体工艺“调节池+厌氧+好氧+曝气+沉淀+消毒”)处理,出水水质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20)中表1城市绿化用水标准后,用于周边林地灌溉,不排入地表水体;

大观苑互通匝道收费站与通讯监控分中心处站内工作人员生活污水量2.88m3/d、仓房互通匝道收费与仓房养护中心站内工作人员生活污水量2.88m3/d,工程在各互通立交办公区域设置1座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设计规模5m3/d、主体工艺“调节池+厌氧+好氧+曝气+沉淀+消毒”),出水水质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20)中表1城市绿化用水标准后,用于周边林地灌溉,不排入地表水体;

(2)路(桥)面径流

路面或桥面雨水径流是造成道路沿线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形式,它有可能携带路面或桥面扬尘、尾气排放物及汽车漏油等污染物进入水体。因此,评价要求工程在跨越敏感水体的桥梁(15座大桥、1座特大桥)两侧设置雨水池及事故应急池,路(桥)面径流经排水管收集后进入池内,径流雨水收集经沉淀后排放;应急池收集的事故水经抽取后集中处理。

排水系统的排出口位置位于非敏感且与区域内其他河流相通的水体,路面径流不排入封闭水域以避免出现雨涝;加强道路排水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定期疏通清淤,确保排水畅通;全线跨河流桥梁共计8座,因跨越水体主要为老灌河及其支流,位于丹江口水库汇水区内,因此,评价要求8座跨河流桥梁均建设桥面雨水收集导排系统及桥两端事故应急池,桥面雨水径流通过收集导排系统引至桥两侧设置的事故应急池中,正常情况下雨水径流经沉淀后经排水管道排至路基排水沟,排入附近水体;事故状态下中关闭事故应急池溢流阀门,事故废水全部收集后采用罐车运至具备相应处理能力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排放或综合利用。本项目隧道采用二级防水,设计建设内部防排水系统,避免地表下渗产生涌水;根据地形情况在洞门、明洞边、仰坡刷坡线5m外顺地势布设洞顶截水沟,将地表雨水径流通过天沟引入自然沟谷或路基排水沟排出,避免雨季径流进入隧道。

3、噪声

本项目营运期噪声主要为来往车辆的交通噪声,评价对公路中心线200m范围内33处敏感点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噪声进行影响预测可知:各路段近路区域环境噪声受本项目交通噪声影响呈明显的衰减趋势按4a类标准,本项目主线沿线两侧营运期 2025、2029、2035、2039、2044昼间达标距离为距路中心线<20m,夜间2025、2029、2035、2039、2044达标距离分别为距路中心线42~44m、65~67m、91~94m、130~134m。按2类标准,本项目主线沿线两侧营运期2025、2029、2035、2039、2044昼间达标距离分别为距路中心线33~34m、48~49m、66~68m、88~90m,夜间2025、2029、 2035、2039、2044达标距离分别为距路中心线104~108m、173~179m、>200m、>200m、>200m。从路段昼夜达标距离分析,相对于昼间噪声达标距离,夜间噪声达标距离有一个骤增的现象,各路段夜间达标距离远远大于昼间达标距离,说明本项目夜间交通噪声影响大于昼间。

针对上述预测出现的超标结果,本评价对运营中期因受本项目交通噪声影响预测结果超标的24处敏感点提出了降噪措施,设置声屏障6处总长度1840m,全线设置隔声窗18处;同时,要求建设单位预留远期降噪资金,通过对远期敏感点的跟踪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降噪措施。通过采取上述降噪措施后,沿线两侧各敏感点处噪声值能够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相应标准要求。

4、固体废物

本项目营运期固废主要为附属工程工作人员和来往路人产生餐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于垃圾桶后,定期就近运至当地垃圾填埋场处置;公路运行本身无固废产生,主要是来往车辆驾乘人员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通过公路管理部门加强管理,沿途设立禁止抛洒物品的标志并提高人们环保意识,杜绝随意抛撒废物的不良习惯。

(三)生态环境

本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永久占地对土地利用格局和功能的改变、对农业生产、对区域景观的改变、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改变、对项目区植被的占压和破坏、对区域野生动物栖息的影响。项目新增永久占地2957.8亩、临时占地2764.62亩,占地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项目建成后,农田和林地被高速公路取代,土地的格局和功能发生根本改变,耕地资源减少、造成区域粮食产量损失271.338t/a;占地破坏区域原有植被量、施工扬尘影响植被生产,景观和生态系统类型发生改变,生物量损失28608.43t/a;高速公路作为带状工程,线路路基作为屏障对野生动物活动产生阻隔影响,产生一定的生态廊道切割影响,桥梁、隧道、互通立交、道路建设造成景观不协调性等。故评价要求建设单位在设计阶段通过路基改桥、收缩边坡等方式尽可能减少占用耕地,对已永久占用的耕地应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土地管理相关规定对占用的基本农田采取占一补一的方式进行补偿,保证整体数量和质量不会减少,满足当地粮食的稳产增收;加强施工管理,严格施工作业在红线范围内,严禁越界施工,尽可能少占压破坏植被,并尽量避免夜间高噪声设备运行,严禁抓捕野生动物;施工前期,严格按设计要求剥离表土,做好表土的收集和临时堆放,以便用于后期覆土和生态恢复;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结合落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尽可能减少污染物外排量,减轻对区域生物生境的不良影响;隧道施工应按照勘察设计做好顶部堵漏和防水措施,避免因出现大量涌水影响隧道上部植物生境用水桥梁施工过程中,尽量选择枯水期施工,严禁建筑垃圾、施工材料和废水、废渣等进入水体或河床,避免因水质污染对水生生境造成不良影响;严格按照环保要求,设计建设生物通道,避免因公路阻隔影响生物通过、迁徙、繁衍等栖息活动;对于施工临时占地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现场清理、平整、覆土和复耕或恢复植被;建设后期,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和环保要求落实中央分隔带、路基边坡、临时占地、互通式立交桥、大型桥梁等绿化工作,特别应在高速公路两侧恢复并营造适于当地野生动植物栖息的生境,恢复公路所经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本项目建设虽然对区域地表扰动较为强烈,改变了区域土地利用功能、生态系统类型和景观构成,但是通过采取上述生态减缓、补偿和恢复措施后,可减缓和减轻项目施工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施工结束和沿线植被恢复、绿化带建成后,区域由自然农田景观变为人工公路景观,同时,区域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后,其结构和功能会逐渐恢复至相对稳定,保持动态平衡。因此,项目建设对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本项目采取两次网

上公示、张贴公示召开公众参与座

谈会、走访村民、发放公众参与调查问卷等形式开展公众意见调查果显示被调查者均持支持态度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