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淅川县盛湾镇>政务动态>详细内容

【英雄渠畔再出发】淅川“天河”英雄渠

来源:盛湾镇 发布时间:2023-01-16 17:01:30 浏览次数: 【字体:

几十丈高的悬崖峭壁,蜿蜒盘挂的石砌水渠,彻夜不息的高山清泉……初冬时分,走进淅川县盛湾镇土地岭村,一水护田绕,两山送青来,深山中的村子在水的滋润下顿时灵动起来。走在英雄渠畔,边凭吊修渠英雄,边谈英雄渠精神,不由得对英雄渠和修渠的英雄们肃然起敬,心灵受到一次次洗礼。


流淌至今的英雄渠,不仅是滋润当地群众的“生命渠”,催人奋进的“幸福渠”,更是永不断流的“精神渠”。英雄渠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务必”高度契合,与红旗渠精神一脉相承,是淅川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被渴怕的民众
土地岭位于湖北河南交界处,这里群山环绕,从空中俯瞰,好似一个金元宝:山下,从湖北河南交界处流出的邓家河,刚入土地岭便一头栽进了山崖下的龟水河。山上,满山的青石板嶙峋峭立,层石可直接揭起来,“石头垒成墙,石板苫成房”,人们就地取材,建成屋院,在半山腰稍平整的山窝集聚成村,逐渐人气兴盛起来。
满山石层,打坏再多钻头,也出不来一滴水,庄稼靠天收,附近村民吃水只能下到谷底的龟水河挑水,不知从哪辈开始,人们在村子通岳观后面的石山坡上凿出360级石阶,方便人们取水。
“大西沟、小西沟村的人吃水更难,要翻山挑水,一天啥都不干,最多担两挑水,摔骨折的、被刺条划破脸的不在少数。”吃水难一直困扰着这里的百姓。淘菜水澄清后洗碗;洗碗水澄清后洗手;洗手水澄清后饮牛……生命之水是如此宝贵!


然而,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任何困难和绝望的时候,我们都坚信依靠头脑和双手,一定能做出改变、寻出希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大兴水利设施的年代。根据《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指示精神和规划要求,在全国农村,一项项空前的水利工程上马开工。
1957年,天大旱,被晒龟裂的土地,好似张开的大口,发出沉重的喘息。农闲时,人们总喜欢到上游的邓家河畔,哪怕只看两眼白花花的河水,心里也美滋滋的。“这水,要是能流到土地岭该多好!”
1957年正月初一,在时任土地岭村马蹄沟高级社书记的侯大栓家,几个本家亲戚来串门子,寒暄过后谈的还是缺水,侯大栓再次提起从湖北引水以解历史之渴,谈到热火处,喊来吴海娃等几个农民“小诸葛”商量,大家兴致高涨,纷纷出谋划策。
有了大致思路,侯大栓马上跟瓦屋场乡党委书记刘丰杰、瓦屋场高级社书记李玉显、贾坑高级社书记贾成典、李家庄高级社书记杨林禄、范坪高级社书记胡家三等人商量。经大队反复研究,提交群众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从湖北省大沟乡稻田坪村邓家河修渠引水。
修渠成了这个山窝窝最大的喜讯,大家奔走相告,十里八村都沸腾了。英雄渠的修建拉开帷幕。
“此乃真英雄”
“英雄渠难修,主要是因为这里地势险要,工具落后。”盛湾镇退休干部柴国华介绍。
1957年3月,春寒依旧料峭,吴海娃带人上山,艰难测量规划渠线。没有专业测量设备,全靠泥瓦匠人眼瞄,村民按照虚拟的渠线一字排开,吴海娃等人站在对面的高眉山上,选好位置放一碗水,平视对面,摇旗示意确定水平位置,点位统一用特殊记号标示,再用渠行一丈低三寸的落差核准渠线,敲定施工方案。
1957年9月,在刘丰杰组织带领下,出动5社1500名劳力,成立共产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女子突击队等示范队,从邓家河铁匠树处修建拦水坝,在梨花沟、直望沟、大小张沟、碾盘沟、后沟、牛圈沟、长沟、白鹅崖、韭菜崖、湘子崖等“三崖九沟十八坡”处拉开阵势,鏖战修渠。


修渠时,没有雷管、炸药这些开山工具,全部土法上马,镢头、洋镐、木杆、绳索、铁锹、铁锤,能用上的工具全部搬上工地。没有炸药就购买硫磺,号召群众收集木炭和茅厕沿边铲硝,按一硝二磺三木炭的比例自制炸药实施爆破。没有水泥,用石灰、黏土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硬是凭着冲天干劲把渠修上了山。
工地上,到处红旗飘飘,“乘风破浪”“大跃进”等标语随处可见。各个高级社之间天天评比,根据进度快慢,分别挂上火箭旗、“小汽车”、“老母猪”。午饭时,大家取出背囊里瓦罐中的酸菜,喝两口水,就几口玉米面、红薯面饼子,接着干活。
胡家台子村民有修石板房的经历,是修渠的主力。由于土法上马,工程设计和施工经验欠缺,拦水坝下岩层缝隙太多,河水渗漏,渠首修建失败,后来,把坝址上移到邓家河,水才储起来。
韭菜崖、湘子崖、白鹅崖,这几处悬崖,往上看,“一线天”;往下看,不见底。修渠时,队员们在山顶砸上钢矸,把绳子一端固定在钢矸上,另一端系在突击队员腰上,从山上慢慢下到渠线旁打炮眼,炸开悬崖绝壁。
青年洞,全长235米,渠水从这里穿过大山,给大西沟、小西沟、上庄、下庄、耿家岭等村送去甘甜的清水。石头山上凿洞,全是用大锤一锤一锤轮出来的。为了赶工期,山洞分头打,洞内漆黑,全借着马灯微弱的灯光,猫着身子,艰难作业。秋冬的山洞,透心凉,队员们却是挥汗如雨……
1958年8月,土地岭修渠的壮举惊动了淅川县委,时任县委书记梁宏江骑马来到湘子崖,只见女子突击队员吴改芝穿着单衣,腰系草绳,悬在崖上,一锤一锤凿着崖壁,盘在脖子上的辫子全部湿透……感动得眼泪都流出来了,不禁赞叹:“巾帼不让须眉,此乃真英雄!”英雄渠的名字由此而来。


“渠水一定要上山!”梁宏江当即拍板,抽调武装、公安等部门500余人支援,并带来了钢钎、大锤、爆破炸药等物资。后来,区政府又抽调附近五个村3000余人支援,全线民工一律吃住在工地,夜以继日奋战,1959年3月,英雄渠建成通水,土地岭村终于结束了“吃水贵如油”的艰苦历史。
从1957年正月开始谋划,到1959年3月建成通水,英雄渠的修建历时二年零三个月,渠底宽1.2米、沿宽0.8米,渠高1.5米,全长16.5公里。其间削平了15座山头,穿越10条深沟,架设40余个渡槽,开拓2个山洞,修建各种建筑物200余座,挖砌土石方达100余万立方米,配套建设了一座水磨加工厂和三个发电站,惠及湖北梨花沟,河南土地岭、瓦屋场、衡营等村4000余人,是河南省第一个利用高山修渠的办法解决山区群众饮水问题的水利工程。
永远的回响
60年一个甲子轮回,60年足以让黄发垂髫变成垂垂暮年,但64年过去,英雄渠依旧焕发着生机,高山泉水仍随逶迤的长渠流到田间房前,流到每个人的心里。
“这水渠,在全国都响当当,修红旗渠还要来咱这儿学经验!”这事儿至今仍是土地岭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1958年10月,英雄渠即将竣工通水,林县人看到英雄渠的报道后,深受启发,高呼“人定胜天”“向淅川人民学习”“向土地岭人民学习”等口号,到英雄渠参观考察,把改进后的钢钎、大锤,应用到红旗渠的修建上。


“1961年,别地还在用洋火,我们都用上电灯了!十里八村,谁不眼气我们!”回忆小时候用电的情景,土地岭村李青安老人仍然美滋滋的。英雄渠除供应周边群众用水外,还利用落差建起3座发电站,为土地岭村民带去了光明,其中一座电站至今还在发电。
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众多水利工程的优秀代表,英雄渠不仅解决了当时吃水问题,更留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修渠精神,鼓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英雄渠应为人所知,修渠人更应铭记,修建英雄渠所传达出的精神必须代代传承。
曾立于英雄渠旁上刻二三十位修渠模范的石碑已经遗失,但修渠人的精神却巍然屹立苍穹,绵延不绝。村民记忆的不完全名单有:刘丰杰、胡家三、刘炳昌、杨林禄、张炳昌、田玉奇、杨四申、李玉显、贾成典、侯大栓、胡变云、吴改芝(女)……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