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县情概况>风景名胜>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香严寺

来源:淅川县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8-25 14:49:30 浏览次数: 【字体:

 ☆国家AAAA级景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森林公园
      香严寺位于淅川县仓房镇白崖山中,始建于唐代,与登封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并称为河南四大名寺,距今1300多年,香严寺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
    香严寺原有上、下两禅院,鼎盛时有各类建筑470余间,有“千顷香严”之称。下寺于1978年淹没于丹江水库,现仅存上寺,坐北朝南,东依龙山,西连虎山,南对面山,背靠清风岭,四周峰峦叠翠,碧水缠绕,茂林修竹,古木参天,泉水叮咚,是“深山藏古寺”的真实写照。寺内主体建筑有石牌坊、韦驮殿、凝月轩、大雄宝殿、接客厅和藏经楼等,雕梁画栋,气势磅礴。砖雕、木雕、石雕和大雄宝殿内保存的中原最大原型壁画,被称为“三绝一宝”;寺里的三大奇观“美女抱将军”、能识善恶的痒痒树、“灵气宝地”,与寺外的一柏单八榆、一柏一石一座庙、双石洞、珍珠泉、百亩竹园、塔林、迎宾桥等各具魅力,是游人朝圣崇佛、寄情山水、生态休闲的一方净土。(导游词附后)
门票价格:80元/人
营业时间:夏季8:00---18:30   冬季8:00---17:30
联系电话:0377-69386666

景区图片:

    





  
 

    导游词:   
    各位游客,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景点是千年古刹—香严寺
    香严寺是中州四大名寺之一,与少林寺、白马寺和相国寺齐名,位于淅川县仓房镇境内白崖山万山环抱之中。1986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香严寺原有上寺和下寺两个禅院,始建于大唐开元二年,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两寺规模大致相同,但各有特点,素有“上寺的房舍,下寺的塔”之说。下寺与上寺相距三十里位于丹江水畔,于上世纪60年代,因兴建丹江水库而被淹没,塔林也因影响航运而炸毁,今天我们能游览的只是上寺。
   上寺位于白崖山间,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寺院殿宇深幽,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规模宏大,宏伟壮观,房舍140多间,多为明清建筑。寺院依山势而建,一进五阶庭院,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布局严谨,步步登高,错落有致,各类古典建筑竞相生辉,气势恢弘。寺院座北向南,东为龙山,西为虎山,前有面山,后有清风岭,整个地形就像一朵莲花,寺院恰似一尊巨型神佛座落在莲花蕊中,十分奇妙。寺院四周古树参天,竹林茂密,如果不到跟前就只能闻其声,不能观其貌。当你过了迎春桥,沿着林间的石阶而上,不经意间一抬头,庄严雄伟的古刹便骤然出现在你的眼前。
   寺院周围,古木修竹,溪水潺潺,风景宜人,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拜佛问禅、游览观光的胜地。宋代诗人范仲淹有诗云“白崖山下古禅刹”,指的就是香严寺,宋代诗人欧阳修、明代诗人李荫等历代名人也都在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今天的香严寺,东与碧波万顷的丹江水库俯首相望,西南与道教圣地武当山咫尺为邻,形成深山藏古寺,碧水映客船的靓丽风景。
   此寺为何得其名,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有一年天下大旱,一连六个月没有下雨,旱得井水干枯,河水断流,庄稼绝收。武则天为此贴出皇榜 “谁能解除旱情,封万户侯,赏万两银”。此时天宫的香严童子闻知人间旱情,便化身香严和尚下凡相救。香严童子见武则天久居深宫,天干六个月之久才知旱情,就借此惩罚她,说只要武则天把他的脚洗净了天就会降雨。起初,武则天见香严和尚的脚又脏又臭,就一手掩鼻,一手拿着毛刷给香严和尚洗脚。她刚在和尚脚上刷了几下,侍卫们就高兴的来报:天上滴雨点了!武则天一听扔下毛刷,双手抱住香严和尚的脚卖力地洗起来。于是,天上便瓢泼大雨下了起来,庄稼得救了,万民得安了。香严和尚却因私降大雨,违犯天规,将不久于人世。香严和尚临终留下遗言:不要什么赏赐,只求一棺之地。香严和尚圆寂后,武则天按照香严和尚的遗愿,用一匹白象驮着他的遗体,并派十个王侯护送。这天,白象来到此地,只见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风景十分优美,便卧地不走了。于是,十个王侯就在这里埋葬了香严和尚,修建寺院,并命名为“香严寺”。
   但这只是传说。据考证,香严寺始建于唐,这里曾是两朝国师慧忠的道场,距今约1300年的历史。大唐开元二年(714年),南禅派六祖慧能禅师的弟子---当朝名僧慧忠云游至淅川白崖山党子谷,经过占卜,在此结茅为庵,开辟道场,修身讲经四十余年。在此期间,慧忠多次被唐肃宗和唐代宗诏往京城,共议国事,肃宗和代宗对慧忠的见解十分敬佩,遂尊其为国师。唐宝应元年(762年),代宗李豫给寺院赐名“长寿寺”,大历十年(775年),慧忠在长安圆寂,代宗遵其遗愿,将尸骨送至此寺入塔。据说当时高官送葬,人流如潮,整个寺院都笼罩在香烟之中,月余不散,香飘百里,人们就取“香光庄严”之义,称其为“香严寺”,流传至今。
   一千多年来,随着朝代更替及战争时局的影响,香严寺几经兴衰起伏。在唐代,香严寺被奉为国家设置,御赐长生田万顷,并颁旨敕护,位属中州四大名寺之列。特别是唐宣宗李忱在称帝之前,为了躲避政敌的杀害,逃至香严寺落发为僧长达六年之久,更为这里增光添彩,名扬全国,为世人敬慕。此后,香严寺曾两度中兴。一次是元末,香严寺为兵火所毁,至明永乐年间,皇帝朱棣恩准重建香严寺,其规模宏大,田产万顷,号称“十方长寿大香严禅寺”,宪宗朱建深赐“显通”之名,实为香严中兴;第二次是明末,一场大火使香严寺惨遭灭顶之灾,至清乾隆年间,才得以再度中兴,规模宏大,达到鼎盛。当时寺院占地3万多平方米,房舍437间,院墙700余丈,素有“万顷香严”之誉,声扬海内外。民国以后,由于战乱,香严寺长期失修,上寺在历经“大炼钢铁”和“文革”后,寺内外部分古塔、碑刻、佛像及古建筑惨遭破坏,寺院面目全非,荒凉萧条,惨不忍睹。大家也许知道,国内许多知名寺院如少林寺、白马寺等寺院的主要建筑在文革期间多数都被破坏,人们今天所见均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建,而大家今天能在香严寺看到原汁原味的明清佛教建筑,是因为文革期间,淅川县二初中迁到寺中,才使寺院的主体建筑得以保存。淅川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丹江古航道纵贯淅川南北,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处,所以这些建筑集南北建筑风格为一体,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香严寺迎来了再度中兴的春天。寺内部分建筑得到修复,景区的基础服务设施也逐步完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和专家学者前来,更有不少禅宗学派到此寻根问祖。
   石牌坊  大家首先看到的是这座石牌坊。牌坊又称阙,在封建社会,它是功德、地位和尊严的象征。我们品读此牌坊,能品出香严寺的古韵,品出香严寺的沧桑,品出香严寺的一次次中兴。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宪宗朱建深给寺院赐名“显通禅寺”,因此牌坊上面的横额上刻有“敕赐显通禅寺”六个大字,此字由当时的附马都尉沐昕亲笔所题,字体刚劲有力,龙飞凤舞。这座牌坊为三门四柱式,由四根丈余高的大石柱嵌连一体,石柱顶端为宝珠式雕饰,下部有覆盆柱基,根部前后还有雕刻着卷云纹的抱鼓石。结构匀称合理,坚实稳固、蔚为壮观。所用石料颇为讲究,此石名砾岩(火山沉积岩),石质十分坚硬,牢不可摧。此牌坊经历了四百八十多年的风吹雨淋,毫发无损,巍然屹立。横额背面刻有 “大明唐府重建 嘉靖已亥孟春立”字样。明朝时南阳被封为唐王府,这座牌坊由南阳唐王府负责修建。嘉靖已亥指的是1521年,“孟春”指的是春天的第一个月。
   山门  我们前面的这道门,就是“山门”,即是佛教寺院的正门。因为寺院一般建在深山密林之中,其门似进山之门,故称山门。山门又称“三门”,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又有智能、慈悲、方便之义。因此,三门分别为“空门”、“无相门”、“无作门”。门前立有一对石狮,是明代所雕,它们昂首向天、双目圆睁,阔口大张、栩栩如生、威风凛凛,日夜镇守在寺院门口,颇有逼视作恶多端者悬崖勒马、回头是岸的气势。这正如佛经上说的一样:佛讲经说法如同“狮子吼”,能使人“顿悟”,迷途知返。因此在寺院门前放置石狮,用以警示世人。
   韦驮殿  走进山门,便来到寺院第一阶庭院内,大家的目光一定会被这棵形体高大、枝叶繁茂的银杏树所吸引,此树已有1300多年的树龄了。银杏树是雌雄异株的木本植物,这棵树是雄性的,只开花不结果;真是无独有偶,大家看,在寺外大约50米处还有一棵同样高大的银杏树,它则是一棵雌性树,每到秋季硕果累累。据说寺内的雄树是慧忠国师当年亲手所栽,而寺外的那棵雌树是天外飞来的种子落地生根长出的。说到这大家要问:慧忠为什么要亲手在这里栽下这棵银杏树呢?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的降生、成佛和圆寂都是在一棵无忧树下,无忧树实际上就是印度的娑罗树,又叫七叶树或菩提树。我国古代的高僧们是用银杏树来代替佛门圣树“菩提树”,所以我国的寺庙里大多都种植银杏树。 
   寺内的第一座建筑是韦驮殿。大家先看韦驮殿的石门框上雕刻的这副对联,上联为:“志在春秋尼山而后一夫子”,下联是:“明光日月佛国之中大圣人”,这里的“一夫子”指孔夫子, “大圣人”一说指“武圣人”关公,另一说指如来佛祖。我们都知道孔夫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广纳门徒,弟子三千,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副对联旨在说明建寺之人立志学习孔夫子,广收门徒,传诵佛经,使佛教思想发扬光大。大家再向上看,窗楣上方还各有一幅字匾,东为“宏法利生”,西为“助国富民”,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建寺者的思想---不仅希望佛门弟子吃斋念佛、发扬佛教思想,而且还要关注国计民生。
   现在我们已进入了殿内,迎面看到的是关公的塑像。该殿为倒座式建筑,这堵东西走向的隔墙将正间分为南北两殿,我们现在所在的南殿也称背殿;另一面为正殿,正殿供奉的才是韦驮神。这里塑的是关公夜读春秋像,两侧站立的分别为关平和周仓。关公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武将,他为人正直,勇猛善战、忠肝义胆,所以辞世后不但被佛教列为伽蓝神之一,而且也被道教奉为关帝圣君,而且儒教也尊他为武圣人,所以,我们说关公是宏范三界、辅正摧邪的化身。正殿中供奉的是韦驮神,也称韦驮菩萨,你看他脚踏青龙、手持金刚杵,浓眉倒立、虎目圆睁、昂首前视,显得英武挺拔、豪气冲天,凛然不可侵犯,正对大雄宝殿中的如来佛祖,忠于职守地执行着护法任务,所以,我们称韦驮是佛教的护法神。韦驮姓韦名琨,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居四大天王和三十二将之首,负责保护寺院中“佛、法、僧”三宝的安全。他手中金刚杵的指向,以示云游僧人所到的寺院是否属于接待寺院:若韦驮菩萨手中金刚杵平举,双手合十,表示属于接待寺院,即云游僧人可以在此吃住;若韦驮双手按杵向下,表示非接待寺院,即不管吃也不管住;若韦驮单手托着金刚杵向上, 表示只管吃不管住,也为非接待寺院。
   过厅  通往过厅的是寺院的主道。这条道在过去只有高官贵族才能从此行走,普通百姓来寺院烧香拜佛只能走两旁的侧道。如今这里已经取消了这些人为的等级差别,到此的游人尽可以随意行走。现在看到的就是过厅,过厅虽小,但却匠心独具,装饰高雅,肃穆庄重。过厅又称接官厅,在全国所有的寺院中,也只有本寺独有,别无二例。因为香严寺曾是两朝国师的道场,还有一位皇帝曾在这里出家避难,地位十分显赫尊崇,过去常有高官贵族前来朝拜,特此修建这座接官厅用来迎送官员;同时,它也代表着这座寺院方丈禅师的地位尊崇之极,上至王候下至七品县令,凡到此寺,必先报知方丈,方丈就在接官厅内迎接;离去时,方丈也在接官厅内送别,从不走下台阶。通常人们走到过厅,都会在这里小憩一会儿,拍拍身上的灰尘,整理整理衣冠,以便静下心来到大雄宝殿朝拜。
   大雄宝殿的月台上下都立有石碑,通常寺院中碑文记载多为大事、要事、名僧传记、名人诗文等。香严寺原有碑刻200多通,现仅存80多通,多为明清所留。主要有《礼部札付》、《李公诗碑》、《重修十方长寿大香严禅寺记》、《香严寺六禅师碑》、《淅川香严禅寺中兴碑记》、《牧牛翁碑》等,这些碑或立或卧,或镶嵌于壁,碑文字迹端庄清秀、刚劲有神,碑首、碑座及碑身周边多数都有雕刻,刻工精湛,栩栩如生,不仅给古刹增添一种神韵,也给研究香严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大家看月台上这两通碑,好多朋友一看都会说是“龟驮碑”,其实碑座雕刻的不是龟,而是赑屃(音毕喜)。俗话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赑屃是龙的第六个儿子,长的龙头、龟背、蛇尾,样子似龟,力大无比,最喜欢背负重物。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治水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来,因此我国古代石碑的碑座多塑造赑屃的形象,有永固之意。
   在这些碑中,我特别要给大家介绍的是《牧牛翁碑》。《牧牛翁碑》的碑文现已残缺不全,镶嵌在寺院左廊墙壁上。碑文的主人公是一位放牛的憨和尚,他曾被称为香严寺里的活济公。大家可能知道,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收徒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俗人五官不正、四肢不全、憨傻痴呆者不能出家。那么,这憨憨和尚怎么出现于此呢?其实这和尚不憨,他是一位大智若愚的圣贤,他为人做好事,从不求回报,因此人们立此碑纪念他。我们由此而见,一个人不在于看他的外表,也不在于看他是官是民,而只要他为人有德、做人正道,就能赢得众人的口碑。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的正殿,“大雄”是佛的德号,意思是佛有大智力,能降伏魔障,故名“大雄宝殿”。该殿位于寺院中轴线的中心位置,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占地面积690平方米。大雄宝殿的建筑融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大家看,它是典型的北方硬山式建筑,四角挑檐、飞脊挑梁,又有南方建筑的特点。环廊四周排列着26根合抱大柱,每柱高达7米,使大殿显得特别雄伟壮观。前壁左右有坎窗,窗户周围镶有佛教故事砖雕。廊檐下斗拱造型更为别致,上面刻有龙头、龙尾、象鼻形昂嘴,装饰有许多精美的木质透雕及彩绘,有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图案。这些图案,工艺精湛、雕琢细微,生动有神、鲜活有魂。香港影视中心曾以此为外景,在这里拍摄电影《阮氏三雄》。
   进入殿内,八根合抱的“通天大柱”把大殿分为五个开间,开阔豁畅。殿内供奉着横三世佛的镏金铜像,每尊佛像高达丈余,金碧辉煌,令人肃然起敬。横三世佛分别代表着西、中、东三方空间世界,因其存在于不同的空间,为了区别于存在不同时间界域内的“竖三世佛”,故被称为“横三世佛”。
   居中为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他面容圆润丰满,两耳垂肩,身披袈裟,衣纹简括流畅,盘坐于佛台之上。释加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据佛经记载,他原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俗名乔答摩·悉达多,七个月失去了母亲,由姨母抚养成人,他从小学习当时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19岁时有感于人世间的生老病死各种苦恼,而当时婆罗门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获得解脱之道,终于舍弃王位,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80岁圆寂。他对佛教贡献巨大,著有佛经十三部,为原始佛教奠定了基本教义,“释加牟尼”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左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称无量佛、无量光、无量寿。你看他光头大耳,袒腹露肚,弯眉下双目平视微笑,面容和蔼端庄,气度不凡,既具平和智慧之容,又有威严庄重之仪,传情达意,深入细腻。右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他冥思中常有祥和与慈悲,既庄重严肃,又和蔼可亲,无不透露出他静心观病、细心调药、救扶众生的微妙神态。药师佛亦称“大医王佛”,他左手持一个内可盛甘露的钵,右手拇指和食指持一灵芝,以除却众生疾病灾难为己任,所以民间也将他作为消灾祛病的药王供奉。   
   三世佛是佛教中极富象征意义的神祇,充分体现了在空间上无处不在、在时间上无时不有佛的阔大宏博、生生不息。
   东西两侧分别是十八罗汉的塑像,罗汉位置仅次于佛。十八罗汉神态各异、威严庄重,都是佛祖的护法神。
   大家看,墙壁上方的壁画是中原最大的原型壁画,总面积403.93平方米,此乃中原一宝,堪称香严寺的镇寺之宝,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物研究价值。此画绘于明代永乐年间。东西两墙壁画为《朝元图》,两幅壁画人物相同,姿态各异,中为原始天尊图,周围有南极大皇大帝、北极太皇大帝、东极青华大帝、西极皇天大帝、昊天玉皇大帝、勾陈大帝、金母等,为道教诸神朝拜原始天尊。北墙西部壁画是天官拜紫竹观音,东部壁画是观音菩萨、龙女及善财童子,整个壁画主要反映的是道教思想。“文革”时期,大雄宝殿成为淅川二初中的会议室,这些壁画曾用石灰水覆盖,直到1983年,我县文物工作者才细心地将石灰冲洗掉,使此画重现原貌。尽管此画经历了几百年的时光砥砺和石灰的腐蚀,但画面依然清晰可见,人物形象仍然栩栩如生,我们不得不赞叹古代画匠技艺的高超。2000年3月份,在南阳举办 “丹江风景名胜区发展研讨会”时,北京一行四十五位专家教授光临香严寺进行考察,称香严寺内的木雕、石雕、砖雕和大雄宝殿内的壁画为中原的“三绝一宝”,具有很高的工艺研究及历史考古价值。墙壁上还散布有一些方形的小孔,这是小型的佛龛,过去每龛都放置有不同材质和形态的小佛像。
   望月亭  望月亭为重檐卷棚式南方建筑,高阁飞脊,外观两层内看只有一层,造型美观别致。望月亭在寺院中地位特殊,又名宣宗皇帝殿。据史料记载:唐宣宗名李忱,是唐宪宗的第十三子,和穆宗李恒同父异母,登基前位封光王,光王自幼聪慧贤德,颇受朝臣敬重。唐开成五年(840年),李恒之子李炎(武宗皇帝)即将登基,但他生性多疑,担心只比自己大四岁的叔父李忱与他争夺皇位,便处处加害光王,光王处境甚危。时任宦官左中尉的仇仕良深谋远虑,深知武宗没有后代,一旦光王被害,大唐江山将后继无人,所以在光王又一次身处危境时,与皇太后密谋,谎称光王坠马而死。明里在后宫假设灵位,暗中将光王送到香严寺避难。光王李忱在香严寺第六代主持智闲禅师门下做了六年小沙弥。公元846年武宗驾崩,无子嗣继位,皇太后命大臣到香严寺迎回光王登基,称宣宗。宣宗由此大兴佛教,尤其对香严寺更是青睐有加。据说,宣宗出家时经常在夜深人静时站在这里望月思乡,众僧感念他兴佛法恩德重大,特此修建这座望月亭。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雍正十三年重修的,亭子内部建筑均为木料,而且不用铁钉,完全用拱圈、斗拱卡出来,环环相扣,结构严实,经历数百年的沧桑巨变,仍安然无恙、毫不走形。
   望月亭东西两侧各有一通石碑,均刻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西边是《淅川香严禅寺中兴碑记》,碑座呈矩形,通高3米有余,周围雕刻有精美的卷云纹,顶部浮雕二龙戏珠,中部篆刻“皇图巩固”四字。碑文记述了长寿寺、香严寺、上寺、下寺、显通寺寺名的由来;公元1644年李自成义军攻入淅川,地方豪强火烧香严寺的史事及清代康熙辛丑年(1721)到雍正壬子年(1732)重建上寺、下寺的经历;以及明万历年间丹江、淅水合涨,水淹下寺的历史;碑阴记述清雍正十二年(1734)皇帝加封致祭慧忠等十二位禅师的文书。碑上说:“…万历之季,丹淅合涨,罩谷溢岸,下寺山门、钟楼、天王、韦驮、十八尊者洪流汨没,俨若浮海幻化矣…”。这段文字不仅记述了香严寺的兴衰,而且清晰的记载了丹、淅两河明代发生特大洪水的真实情况,补充了史料中水文记载的缺陷,为丹江水库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东边是《重修宣宗皇帝殿碑记》,顶部浮雕二龙戏珠,中部篆刻“香严不朽”四字,碑文记述了唐宣宗李忱避难香严寺一事,香严寺在此设宣宗皇帝殿,以说明李忱在此活动的情况。
   东禅堂为观音殿,西禅堂为菩萨殿。菩萨有32像,80种好,他治什么恶就显什么样的身。
   法堂  香严寺的第四座殿堂就是法堂。法堂也称讲堂,乃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也是佛门选拔人才的地方。堂内供奉弥勒佛像,这里的弥勒佛像与西方的弥勒佛像略有差异。此像身宽体胖、双目微合、满面笑容,是根据奉化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代表佛教“生平等心、呈喜悦相”,即以清净平等的心对待一切众生,以满面笑容接待一切大众。由于他显庄严于诙谐,显慈悲于揶揄,代表了中华民族宽容、和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千百年来堪称为中国佛教的形象大使。通常弥勒佛供奉在寺院的第一座殿,被称为迎宾佛,供奉在大雄宝殿后,称为未来佛。因为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释迦牟尼的接班人,经过56亿7千万年后,他就要正式接替如来佛祖的佛位。
   藏经阁  寺院的最后一座建筑是藏经阁,顾名思义,“藏经阁”就是珍藏佛经之地。藏经阁是寺院的主体建筑,这里也是方丈起居就寝的地方,过去不允许香客和游人随便进入。在藏经阁院内有三大奇观,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第一大奇观—“痒痒树”。别看它树身不粗、树体不高,但它已有200多年的高寿。若用手指轻轻触动树干的任何地方,树上的枝叶就会颤动不已,相传观音菩萨曾与人托梦,说此树善人一触即动,恶人再扣也丝毫不动,因此又被称为“能辩善恶的痒痒树”。据说特别灵验,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上前一试。其实,这棵树是南方的紫葳树,树体神经系统十分灵敏,故而一触即动。这棵桂花树则为第二大奇观,它栽于宋代,形体高大、枝叶繁茂,已有八百多年的树龄。在我国,如此高寿的桂花树实属罕见;它是一棵金桂树,每逢仲秋连开两次花,常言说“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每逢花开时节,香飘十里以外。各位若能赶上季节,定能领略到它的花香芳情。
   藏经阁为两层建筑,檐檩、挑梁、栏额上均有彩绘,特别是前檐外壁上绘有上百幅图案,有降龙、伏虎、山水、花鸟、神话、人物故事等,图案笔工精细,生动形象;大家再看,在东西柱樨头还有保存完好的二龙戏珠镂空柱砖雕,雕工细腻精湛,神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香严寺的精华所在就是大雄宝殿和藏经阁内外的壁画彩绘以及砖、木、石雕刻,虽因年深月久风化侵蚀,有一部分损坏,但仍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气息。这是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宝贵遗产,可与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北京法海寺壁画相媲美。
   东西两旁的侧殿是文殊殿和普贤殿,殿内分别供奉着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他们是佛祖的左右侍从,文殊菩萨专司“智慧”,普贤菩萨专管“理德”。
   藏经阁内供奉的是千手千眼观音。这里塑有四十只手,每只手心都有一只眼睛,每只手和眼睛代表二十五种功能,所以称其“千手千眼”。千手表示法力无边,可以拯救众生于危难,千眼表示智慧无穷,可以普观世界,明察秋毫。 象征着观音无边的慈悲和法力。据传:千手千眼观音是楚庄王的三公主妙善,十八岁时父王为她招亲,她不愿意,而逃婚入寺为尼。楚庄王坚决不允,命她以剑自刎,然而剑不但没有伤到她,反而断为千节;后来虽然楚庄王令人将她闷死,但阎王又让她重生在普陀山附近的一朵莲花上。一晃九年过去了,楚庄王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百医无效,一天夜里,神仙给他托梦,说这病只能用亲生女儿的双眼双手为药引才能医好。大女儿听了躲了起来,二女儿听了退出宫门。楚庄王正愁无奈时,三女儿突然降临床前,毫不犹豫的挖下双眼、砍下双手,制成药给父王吃,庄王果然病愈。楚庄王为了感谢自己的女儿,让大臣挑选能工巧匠塑一对金手、金眼,安放到妙善的手眼上。说来也怪,妙善突然就长出千手千眼,成为后世寺院的千手千眼观音。在这里供奉千手千眼观音,是因为淅川是她的故乡楚国帮都,淅川是楚文化的发祥地。1978年以来,在我县龙城附近发掘出100多座楚国贵族墓葬,据考证,龙城就是楚国早期都城丹阳。出土的青铜器曾到日本、美国、德国三个国家展出,引起世界考古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其中的“云纹铜禁”受到了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的高度评价和赞赏。1996年全国楚文化研讨会在淅川召开,全国十大楚文物出土精品,淅川县就占了三样。
   “灵气宝地”是这里的第三大奇观。“灵气宝地”有十平方米,又称“消灾宝地”,十分神奇。这块宝地无论怎样挖,隔一段时间都会自动升平,且略高于周围地面。相传唐宣宗在香严寺出家时,有一天深夜,突然听到“盗寇劫驾”的呼叫声,他急忙翻身下床,从后门出逃,由于慌不择路,掉进一个深谷里。盗寇闻声追来,只见这里浓雾弥漫,却不见宣宗的影子。待众僧击退盗寇,才发现宣宗坠入谷底,正想法下去扶救时,这块地壳忽然神奇地托着宣宗徐徐升起与地面相平,众僧惊喜万分,齐贺宣宗得以平安,宣宗当即烧香祈祷,并封此为“灵气宝地”。从此凡来寺院烧香拜佛和游览观光的朋友都要到这块宝地上闭目祈祷,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塔林  我们到一个寺院不能不看塔林。寺塔是寺院历代高僧圆寂安置骨灰的穴地,也就是坟茔。我们俗人的坟茔是埋个土堆,而僧人则是筑塔,塔的级层标志着僧人的功德和辈分。香严寺因高僧大德而建寺,又因高僧圆寂而筑塔。历代高僧辈出,名塔林立。继国师慧忠之后,著名禅师有耽源、智闲、太虚、如意、宕山、颛愚、华禅、道乘、慧灯、慈秀等,其中,临济正宗共有六世九位高僧大德在这里任住持,使淅川香严寺法名远扬。因而寺院周围寺塔林立,尽管历经沧桑多被毁坏,现仍留存二十多座明、清所建的石塔和砖塔,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寺院的规模。2000年9月,日本国泰寺临济宗僧人组团,千里迢迢,漂洋过海,赴香严寺寻根朝拜,可见香严寺古时候就声誉海外。佛塔起源于印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我国以前,我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塔”是梵语坟墓、坟冢的音译,也曾被音译为“佛图”、“浮屠”等,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传延至今。古印度的佛塔是用于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经之用的,层数为单数,一般七层为最高,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塔的高低、大小、层级、形制不是随意建造的,而是根据和尚生前在佛教的地位、佛学造诣、佛徒数量、威望高低、经济状况及历史条件而定的。
   塔林位于这个百亩的大竹园内。竹类植物起源于热带、亚热带,竹性喜水和温暖气候,因此南方竹子多不足为奇。淅川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所以南方植物也能在这里很好的生长。我国竹文化深厚,从有文字记载起,就有竹的记载。竹姿态清秀、幽雅、别致,傲霜拒雪,四季常青,是“岁寒三友”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竹在《易经》、《书经》、《诗经》等古典书籍中都有记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塔林栽竹相配显然是对高僧们修德的敬仰之意了。
   颛愚谧禅师法云塔  这座塔是颛愚谧禅师法云塔,它是香严寺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佛塔。塔高三丈有余,为七级六棱穴地式建筑,所用石料为红色大理石,塔刹雕刻有斗拱,塔身遍雕莲花图案,每层檐下还刻有《西游记》故事深浮雕,雕工精细,造型美观,是清代石塔中的精品。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张献忠会师中原时曾两次路经淅川。由于义军大灭佛教,所到之处尽毁寺院,为免遭杀身之祸,香严寺众僧纷纷出逃。当地的地主恶霸为达到长期霸占寺院田产的目的,也纵火烧寺,顷刻间寺院“焦土赫垣,黔壁落落”,寺内大部分木建筑都被烧毁。康熙辛丑年(1721)春天,佛门高僧颛愚谧禅师任香严寺住持。他以“再兴香严”为已任,制订营造计划,清理寺产,收回被占田土,并游说于官府与民间,寻求资助。他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和筹资,寺院的营建工程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规模。从1724年春天动土,到1732年秋天竣工,历时九年。这时的香严寺,共有各类建筑437间,围墙七百余丈,其建筑雕梁画栋,金壁辉煌,规模比明代更加宏伟壮观,达到了鼎盛,实为中州一大名刹。至乾隆年间,有寺僧600余人。颛愚谧禅师为了香严寺的复兴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圆寂后,嗣法门人率众僧于乾隆十一年(1746),特为他建造这座最高级别的法云塔。塔前的石碑为《敕建香严显通禅寺颛愚谧禅师法云塔铭》,碑文详细记述了禅宗的历史渊源及颛愚谧禅师的简历,碑首装饰有深浮雕,南面是双凤,北面是双龙,刀法娴熟,栩栩如生。今天,香严寺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暮鼓晨钟重新响起,颛愚谧禅师塔下有知,也会安心了。
   “美女抱将军”树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棵树叫“美女抱将军”树。这一主干树是北方树种--桦栎(花犁树),它挺拔魁梧、直冲云霄,恰如一个英武的将军;它的主干上缠绕着另一棵南方树女贞,女贞树在南方素有“小美女”之称。女贞树四季常青,树藤纤细、皮质柔软,紧紧地缠绕着桦栎树,藤上有一层层细绒的小毛根,扎在大树颈内,吸收着大树的营养。它们同生同长,人们便风趣的称其为“美女抱将军”。淅川是南北气候的交汇处,气候温和,温湿协调,这种环境造就了多种植被类型和丰富多彩的植物资源。“美女抱将军”树也是香严寺引人注目的一大奇树,对此《人民日报》、《郑州晚报》、国家和省电视台曾多次报道,现在,此树已被命名为国家级保护的风景树。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