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XC412927-02-2013-00086 | 发布机构: | 淅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生效日期: | 2013-12-05 | 废止日期: | 2023-10-16 |
文 号: | null | 所属主题: | 已归档 |
淅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上报制定南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所需材料的报告
淅政办[2009]106号 |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上报制定南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所需有关材料的通知》文件要求,现将我县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我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七县结合部,全县总面积282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街道),520个行政村(社区),75万人。这里是楚国始都,商圣故里,既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又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古为长江航运的主要通道,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渠首,属于一个集山区、库区、移民区、贫困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特殊县份。1996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2008年9月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河南省文物大县。
一、文化资源方面
1、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香严寺:香严寺又名香严长寿寺,原有两座禅院,俗称为上寺、下寺。下寺已被丹江库水淹没,现仅存上寺。该寺位于我县仓房镇西北六公里处,座落在龙山岭南的群山环抱之中。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河南省着名的佛教寺院之一,该寺现存房舍144间,主体建筑有石碑坊、韦驮殿、接客厅、大雄宝殿、望月厅、法堂、藏经楼等,两侧有普贤殿、文殊殿、观音殿、地藏殿、禅堂、静养院等,为中原地区大型古建筑之一,它是研究南北建筑风格,建筑艺术,彩绘技术的实物依据。
香严寺内外还分布有多处名胜奇景,诸如塔林、珍珠泉、双石洞、龙泉、水帘洞、花果山、瀑布、一柏担八榆、一柏一石一座庙、坐禅谷等。近年来,淅川县政府投资1200多万元,开通并硬化了环寺公路,修建了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筹资500余万元,由河南省古建所组织实施,对石碑坊、大雄宝殿、法堂、禅堂、祖堂、普贤殿、文殊殿等古建筑进行维修,同时对寺内外广场及地面进行了全面铺装,使香严寺的整体面貌发生了较大了改观,现为中原地区旅游名胜之地,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存在问题:中轴线以外的古建筑如观音殿、接客厅、静养院、塔院、牧畜房、磨房、碾房、仓库、斋堂、东、西僧堂,四个掖门缺乏维修资金,存在屋面漏雨,墙体裂缝现象。
2、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荆紫关清代一条街:荆紫关镇位于我县西部的丹江河畔,豫、鄂、陕三省交界处。距县城150华里,素以"鸡鸣三省荆紫关"而名扬天下,荆紫关的古街道俗称"清代一条街",长约2公里,分南、北、中三街,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火墙高耸,木做的扇门古朴典雅。尤其是清代群体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镇中,加之民国创建的关门点缀其间,使古镇成为一处古建大观园。
荆紫关古建筑群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古建筑群属明清建筑,古街道形成于明嘉庆七年(1802年),为南北长2公里的河街,平行河街又形成2.5公里长,5米宽的商业街,现存2200多间房舍和700多间店铺,主要建筑有平浪宫、禹王宫、山陕会馆、清真寺。此外还有关门、马饮桥、青石桥,协镇都督府,城隍庙等建筑,在荆紫关镇东6公里的猴山中峰有法海寺一座,始建于唐代,现多为明、清建筑,现存在建筑七座,房舍29间,分别为山门,白衣阁,大雄宝殿,菩贤殿,文殊殿,东、西客堂,法海寺是随荆紫关古建筑群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紫关镇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现成为中原地区文化旅游胜地。
存在问题:A、除山陕会馆外其余的古建筑缺乏有效维修,存在一定的消防和安全隐患。B、管理人员少,力量薄弱。
3、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县积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和项目申报。经过深入乡村走访,调查,拍录,归纳整理了我县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15种,85类,8605项,筛选上报了淅川锣鼓曲、蛤蟆嗡、丹江号子、丹江的传说、鲤鱼闹莲、民间歌谣共6个项目,其中有4项被市政府公布为南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两项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组织人员搜集、整理了范蠡史料10余篇10多万字,并搜集、整理、编写了《淅川古俗》、《淅川风光》、《淅川锣鼓曲》、《一代商圣范蠡故里趣闻》等淅川人文资料书籍,史志办编写的《中州古刹香严寺》,淅川政协编写的《淅川旅游》,博物馆张西显主编的《楚都丹阳在淅川》,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夏寇洲编写的《古刹潜龙》(又名《唐宣宗落发香严寺》)等已公开出版发行。县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龙山神韵》在各电视台巡回转播。
存在问题:专业人才和保护经费缺乏,使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归档工作进度较缓,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保护。
4、广播影视产业:县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现有从业人员93人,有线电视覆盖城区及上集镇、金河镇的部分村、组,现有用户23000户,2008年实现数字电视整体转移。现有乡镇电视台9座,乡镇有线电视站13座,全县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到92%以上。电影放映:现有影院一座,数字电影放映设备20套,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从业人员68人,2008年农村公益电影放映5688场。
5、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县丹江口库区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成立于2004年3月,副处级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资源保护科、科教科、社区事务管理科,下设4个保护站,现有工作人员20人。保护区总面积64027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25060公顷,涉及淅川县大石桥、滔河、金河、盛湾、老城、仓房、马蹬等7个乡镇。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2061种,其中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7种,有脊椎动物325种(亚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Ⅱ级重点保护动物26种,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174种, 河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8种,目前保护区的植被主要是森林植被,有林地面积23042公顷,覆盖率36%。
存在问题:A、基础设施不完善,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限制了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开展。B、部分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建设任务艰巨。C、周边社区人口较多,面源污染治理情况复杂。
6、丹江风景名胜区:总面积590平方公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的水源地和渠首所在,是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被确立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南阳市"十佳风景名胜区"之一,是南阳市政府确立的"一山一水一恐龙"旅游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极,是河南省政府确立的伏牛山生态旅游南水北调特色线路。
风景区内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主要有亚洲最大工人淡水湖--丹江水库,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峰回路转的山水画廊--丹江水三峡,鬼斧神工的八仙洞,生态休闲康体乐园--丹江大观苑,中原四大名刹--香严寺,飞瀑鸣泉的中原峡谷精品--坐禅谷,北方十三省保护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荆紫关古街。
存在问题:A、水位不稳定,造成基础设施滞后。B、开发力度不大。C、宣传不到位。
7、文化专业技术人员资源:我县文化系统现有干部职工150人,其中行管21人,图情类专业4人,文博专业4人,文艺类专业22人,工勤人员99人。按学历划分:本科11人,大专以下139人,按职称划分:副高3人,中级职称21人,初级职称5人,较突出的问题是文化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特别是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
8、民族宗教文化资源:民族方面,全县共有18个少数民族1.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2.2%,其中蒙古族6800余人,满族6500余人,回族2500余人,其它少数民族120余人,全县19个少数 民族聚居村。其中上集镇石校河,盛湾分水,阴坡属市级少数民族贫困村。全县有7所民族学校,少数民族教师85人,在校少数民族学生2940人。全县共有少数民族干部234人,其中科(局)级以上15人,县人大代表8人,政协委员13人。全县较大的少数民族企业有:荆紫关镇兴华鞋厂、九重镇金利达辣酱厂、九重养殖厂、九重宾馆、厚坡机械厂等,年产值都在10万元以上。宗教方面:我县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五教俱全,经政府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76个,其中基督教活动场所61个,有长老5个,传道员69个,信教群众1.2万余人;伊斯兰教清真寺3坊,阿訇3人,穆斯林1200余人;道教活动场所7个,道士5人,信众8000余人;佛教活动场所5个,比丘15人,信教群众8000余人,天主教信众50余人,因人员分散目前没有开放活动场所。全县有县级宗教团体5个,宗教界县级政协和委员4人,常委1人,市级政协委员1人。
二、文化事业方面
1、文化馆建设:2007年我县经过积极争取,筹资3200万元,建成文化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内设排练厅,展览厅,民俗展厅及创作室,摄影室,综合培训教室等各种功能厅室,活动室总面积2500平方米,今年5月,县政府拨付资金8万多元,对文化馆办公及活动设备进行了全面更新。存在问题是硬件设施不全,阵地功能作用发挥不够,业务活动经费短缺。
2、博物馆建设:2006年我县争取省文物局"一院三馆"功能提升项目款40万元,实现了博物馆建馆30年来最高规格的功能提升。2009年,荣获全省优秀陈列展览"最佳内容奖"。并率先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县级博物馆自行免费对外开放。2009年4月以来,该馆组织人员利用3个多月时间,圆满完成了我县首批10个试点移民村民俗文物调查工作,其搜集整理文字资料2.5万字,制作光盘10盘。存在问题是专业不才不足,青黄不接的问题较突出。
3、图书馆建设:2006年我县投资360万元,建成3300平方米的县图书馆。投资15万元,配置了书架办公,自动化检索及防盗设施。近几年来,该馆通过争取上级捐赠、地方政府投资购买和社会捐赠相结合的办法,不断增加藏书数量,目前,馆藏图书已达8万余册。存在问题是编制及专业人员不足,图书馆购书费投入不够。
4、文化艺术中心建设:2008年,全县工作会议把艺术中心建设作为本年度重点市政建设工程,现已完成征地,地质勘探,地形测绘,图纸设计,工程预算审核等各项前期筹建工作。
5、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2006年,我县争取上级和地方共同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河南省首批五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目前,我们已先后向乡村两级配备电脑60余台,投影机30余台,电视机450余台,卫星接收设备20余套,以及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卫星信号接收,互联网信号接收,下载,编辑全套设备,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县的县、乡、村、三级共享工程网络。存在问题是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6、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我县现有2个街道办事处,15个乡镇,520个行政村(社区),全县80%以上的乡镇(街道)文化站有站舍和活动阵地,配备专职人员3-4人。60%以上的城镇社区和行政村建起了村级文化大院,配备兼职人员1-2人。基本上实现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有文化大院,广大农民有自己身边宣传文化阵地。2008年,我县借助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等部门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政策,圆满完成了1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申报工作。2009年,我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涉及厚坡、西簧、上集三个乡镇。3月县财政及时将中央财政每乡20万元的建设资金拨付三个乡镇。厚坡、 西簧两乡镇各配套投入资金15万元,按标准进行了建设。目前,厚坡文化站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西簧文化站即将全面竣工,上集镇文化站预算投资45万元,现已完成地基建设工程。建议上级财政也能对村级文化活动室加大扶持力度。
7、农家书屋建设:2009年5月,我县为首批21个村农家书屋每村配送图书1536册,报纸5种,期刊25种,光盘150张,全县共配送图书31500册,光盘3150张,总价值42万元。同时,县农办为全县10个村农家书屋配套书柜和阅览桌椅100组,县委组织部为全县11个偏远山区村各配发电视机1台。
8、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于2008 年9月成立,是省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确定的05年度国家扶持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项目。由国家扶持资金120万元、省财政配套60万元设备、县财政投资150万元建设而成。该中心是一所现代化校外化校外教育机构。中心主体大楼占地729平方米,建筑面积2498平方米,内设16间活动室。现有工作人员9名,内设教务处、总务处、办公室3个科室。存在的问题是校外教育工作没有明确的指导性政策出台,使工作无规可循。
9、公共体育场:我县公共体育场占地165亩,其中,体彩健身园1处,篮球场7个,网球场1块,400米标准田径场1块,门球场4块及全民健身路径等设施。
10、烈士陵园:我县烈士陵园建于1971年,位于县城北端,独立山脚下,占地面积21.7亩,现有烈士坟茔67座,从北到南依地势自然形成五个梯档,即烈士墓群、烈士事迹展览大厅、花卉草坪、烈士纪念碑和陵园广场。总建筑面积692平方米。2004年4月被县委、政府确定为全县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存在的问题:由于建园较早,造成烈士事迹展览大厅,纪念厅剥落严重,围墙倒塌,需进行修缮。
三、文化产业方面:
1、我县新闻出版服务业处于设备落后又过剩的状态,一方面大量旧的印刷设备落后,另一方面大多印刷企业业务量逐年递减。设备过剩,利用率低,有半数印刷企业设备处于闲置状态。
2、我县出版物发行主要是以经营图书、光盘为主,但不成规模,基本没有网络体系,大多是传统的进货销售模式。
3、书报刊出版发行主要是以党报党刊征定发行为主,书店零售为辅,小店小摊经营所占比例很底,市场发展很不平衡,大部分乡镇几乎没有专业性图书音像店,农民的图书、报刊购买力很底。
4、文化市场:我县文化市场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初由自发集市、散地经营,后由政府引导,逐步壮大。止目前,文化经营场所已达139家,其中:歌舞厅KTV8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城乡共54家,电子游艺场所9家,音像制品经营17家,演出经营单位3家,印刷企业47家。存在问题:一是执法管理专业人员不足,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二是文化市场散、滥、小、差现象比较突出,整体上还处于低水平、小规模的粗放经营状态,恶性竞争比较严重,离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连锁化的要求相距较远。
5、旅游文化服务业:近年来,我县以荆紫关、香严寺两处国保单位为依托,紧紧抓住各项政策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最大限度地争取项目资金,从而使两处国保单位真正成为叫得响、打得出的文化旅游品牌。目前,我县香严寺、荆紫关、坐禅谷等人文景点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创综合旅游收入2000多万元。另外,我县用大文化、大旅游理念,紧紧围绕全县旅游产业,加大对楚文化、商圣文化、丹江水文化的深层研究,重点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丝毯、玉器、金、银工艺品、文物复制品等文化旅游产品。2008年,县文化局协同电业局新产品开发公司,共同研制开发淅川楚文物复制加工项目,经过半年的试制、加工,现已研制开发出王子午鼎、铜爵、铜园鼎等8种楚文物复制品,为促进文化产业项目规模发展起到了示范引路作用。存在的问题是文化产业项目缺乏启动资金和专业技术人员。
四、文化体制改革方面
1、我县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3个,为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从业人员分别为19人、18人、22人,均属财政全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我们按照县政府《关于推进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积极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认真落实全员聘任制,通过采取公开招聘,考核选用和竞争上岗等激励措施,按照各单位改革方案,认真落实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优化了人才结构,调动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存在的问题是内部三项制度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完善。
2、经营性文化单位主要是县曲剧团,从业人员41人,资产17万元(主要是拆迁后,没有房地产),经费供给方式目前为定额补助。由于是文化事业单位也比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了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目前没有进行转企改制。
3、国营文化企业单位,主要是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目前为自收自支事业性质),已于2009年4月份移交县广播电视局。
4、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各部委和省委,省政府及省直各部门出台的各类文化政策,法规,规章基本能贯彻落实,认真执行。
5、"十一五"以来,各级财政资金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事业、文化体制改革的投入均逐年不断增长,对改善基层文化 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发挥了巨大作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文化建设欠账较多,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6、当前支持文化强省亟待出台的政策、法规:建议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制定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和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投身到文化建设当中:建立稳定的文化投入机制,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
二○○九年八月七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