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今日淅川>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楚风古韵 气象万千——淅川楚文化获中国社科院专家点赞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1-27 16:13:30 浏览次数: 【字体:
       '' 楚国900年历史,有450年建都在淅川,45位楚王有23位在淅川……”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卜宪群一行莅临淅川就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进行专题调研。在淅川县博物馆内,讲解员高新正在为专家们讲解淅川的历史与传承。
       淅川县是楚文化发祥地、楚国始都丹阳所在地,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南省文物大县,境内出土文物9万多件,其中王子午鼎、春秋铜禁等国家一级文物誉满世界。曾经诞生了商圣范蠡、《后汉书》作者范晔等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文化积淀深厚,文化主题鲜明。
    “作为文化大县、文物大县,淅川能够找准文化定位,发挥楚文化优势,积极探索文化传承与文物保护工作,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我为淅川的坚守点赞!”中国社科院明史研究室副主任陈时龙说。
        近年来,淅川县大力推行文物发掘保护与文化反哺经济发展相关工作。围绕文物保护工作,淅川先后争取3700余万元对荆紫关古建筑群、香严寺古建筑等进行修缮保护;对丹江库区97625平方米进行文物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5万余件;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走访传承人180人次,记录250万字,“蛤蟆嗡”、“丹江号子”等先后入选河南省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采用PPP模式,投资1亿多元建设新博物馆,塑造淅川文化名片。结合水文化、生态文化与历史遗迹等,淅川旅游业得到高速发展,2017年有望实现年收入27亿元。
    “楚汉文化在长期演变中,体现出一种勇于进取、敢于担当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代淅川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调研活动中,南阳师范学院教授刘太祥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以来,淅川县迁出40余万人,在整个动迁过程中,形成了舍小家、顾大家,大爱报国、敢于担当的奉献精神。进入后通水时代,淅川大力推行“弘扬移民精神、弘扬好家风家训,争做最美淅川人”学习实践活动,在全县评选“最美公仆”、“最美村官”、“最美家庭”、“最美乡贤”等,形成长效机制,重奖先进典型,打造淅川特色的精神文化高地。
     “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淅川县应该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树立自信心,找准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突破。社科院将积极提供相关支持,帮助淅川再上新台阶。”在调研后召开的座谈会上,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说。(张雅峥)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