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今日淅川>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淅川:力促移民发展致富

来源:高帆 夏季风 发布时间:2013-09-22 09:00:38 浏览次数: 【字体:
万亩茶园基地,郁郁葱葱;千座蔬菜大棚,一望无际;移民小学里,书声琅琅;文化广场上,欢歌飞扬……时值中秋,穿行于淅川县移民新村,处处可见安居乐业的景象。
  淅川是全国移民安置大县,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移民搬迁16.5万人,其中县内安置1.9万人。
  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说:“淅川移民数量庞大,稳定和发展任务非常艰巨。作为移民‘娘家人’,让移民乡亲早日安居乐业,义不容辞。目前,移民生活稳定,人人干事创业,家家幸福安康。”
  畅通民意 筑牢和谐基石
  移民搬到新家园后,面临着生活习惯不适应、生产生活成本上升、收入渠道减少等问题,加上亲情割断、社会关系重组、集体财产分割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引发矛盾纠纷。“把移民当亲人,想移民所想,解移民所忧,是我们始终不变的承诺。”淅川县县长赵鹏告诉我们。
  周密排查,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贯通的库区稳定工作网络。按照“不漏一个移民安置点、不漏一个家庭、不漏一个问题”的要求,半月一排查、一月一汇总,及时收集问题,建立台账,责任到人,确保妥善化解。对排查不到位、矛盾化解不力引发上访的乡镇,问责相关领导。
  真情化解,把移民的事当成自家事。组织开展移民迁安“回头看”、“遗留问题处理月”等活动,2000多名县乡村干部入村到户,征求意见和建议。对于移民提出的个性问题,能解决的立即予以落实;对于共性问题,积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予以解决;对于县乡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向上反映帮助解决。
  积极探索,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在各移民新村设立民主议事会、民主监事会、民事调解委员会,扎实推进移民村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三会’就像稳压器,为俺村解决了大难题。”老城镇穆山村村支书全玉建说。搬迁后,镇里帮助穆山村建起248个西瓜大棚。随后,如何经营成了村民争论不休的问题,民主议事会成员给群众反复做解释沟通工作,将西瓜大棚承包给农户,矛盾烟消云散。
  倾情帮扶 提升幸福指数
  “告别故土搬新房,生活便利心情爽。后续发展遇困难,干部个个热心肠。”在库区广为传唱的顺口溜,正是淅川全县移民的共同心声。
  淅川县移民局局长聂俊毅说:“在‘后移民时代’,移民能否稳得住、快发展、早致富,关键是要看后续帮扶工作扎实不扎实。”
  夯实责任,建立三级帮扶网。县四大班子领导包乡镇,县直部门包村,乡镇干部包户,落实对口帮扶工作措施,给移民送政策、送资金、送科技、送文化,不断提升移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凝心聚力,部门联动见实效。财政部门设立移民后续发展基金,每年拿出800万元专项资金,以奖代补,促进移民新村完善提升环境;移民部门把一份份惠民政策资料送到移民家门口;教育部门在移民村建成一个个篮球场、图书室;农机部门帮助移民购置一台台大型农机具;劳保部门上门提供就业岗位……全县上下,形成争相关心移民、帮扶移民的良好局面。
  壮大产业 支撑致富梦想
  移民暖了心、定了根之后,创业致富的劲头更足了。淅川县因势利导,找准经济发展与水质保护的结合点,引导移民群众主动参与生态建设,变身生态产业工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水清民富”的梦想。
  2012年年初,淅川县大胆创新,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及种植大户发展茶叶、金银花、竹柳等生态产业。同时,捆绑项目、整合资金向移民村倾斜,鼓励引导企业在移民区建公司、建基地,带动移民创业致富。
  香花镇移民王水从2010年开始养殖匙吻鲟。匙吻鲟终生只吃水中的浮游生物,能净化水质。王水每年仅养殖匙吻鲟收入就达10多万元,还带动了周围10户移民致富。
  去年以来,淅川县移民乡镇已兴建2000亩以上的生态农业产业基地42个,有50多家大型企业先后进驻移民村办厂兴业。全县基本形成了以柑橘、核桃、花椒为主的经济林果业,以金银花、茶叶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养牛、猪、羊、鹌鹑、鸽子为主的养殖业,以地毯、制衣、食用菌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实现了移民增收、企业增效、村组集体经济发展和壮大的良性发展新格局。
  移民致富激情火热,你追我赶氛围浓厚。目前,淅川县有5万名新老移民参与或从事生态产业发展,近万名移民在产业集聚区务工,人均每年增收8000元以上。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