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今日淅川>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丹江口库区:新世纪的考古大发现

来源:司马连竹 发布时间:2013-11-01 10:16:28 浏览次数: 【字体:
“与三峡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相比,南水北调工程中所涉及的文物,无论从价值还是数量,都将远远超过三峡工程。”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河南是文物大省,从丹江口水库到整个调水渠河南段,文物丰富,遗存多,面积大。河南段的文物抢救不了、保护不好,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无法开展。”南水北调工程涉及的文物,无论从价值还是数量上,都远远超过了三峡工程。河南文物保护工作在中线工程中堪称最重,南阳的文物保护工作是重中之重。
  中线干渠沿线是中国古文明极度繁荣的核心地区,深藏的文物目前不可估算。一些专家甚至认为,总干渠河南沿线的文物,足以改写中华文明史上的很多重要篇章。其中,上世纪70年代发现的下寺“令尹子庚”墓是河南省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该墓群出土随葬品6098件,其中王子午升鼎、春秋云纹铜禁和王孙诰编钟等均为中国一级文物。铜鼎上的长篇铭文是历史文献的印证,铜禁用“失蜡法”铸造,目前是我国仅有的一件;出土的9件编钟,经鉴定是我国出土编钟中音质最佳的一套;同时,墓中还出土了我国首次发现年代最早的石排箫。下寺楚国墓群是淅川发现最大的一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墓群。该墓群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淅川县文广新局局长刘建农讲,丹江口库区遗址、墓葬涉及新石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等众多时(朝)代。自2005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丹江口库区文物抢救发掘工程以来,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省考古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760名考古专家,组成80余支专业考古发掘队云集淅川,开始了抢救性文物发掘工作。经过努力,考古发掘队已先后完成淅川县水田营遗址、贾沟遗址、沟湾遗址等116处文物点的发掘工作,完成考古发掘面积30余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5万余件(套)。占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发掘点总量的近一半。
  中原大地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物,唤醒世人对古文明的记忆。从旧石器时代的化石遗存,到各个时期的重要文物古迹,在淅川都找到了实物例证。
  2006年,淅川县仓房镇东南方向徐家岭附近发现一座大型楚国贵族墓葬。其中,11号墓呈“甲”字形,出土随葬品十分丰富,包括青铜器、玉石器等各类遗物共300余件。其中代表身份的青铜礼器有五鼎四,编钟、编磬等,尤其重要的是一件小口鼎,铸有铭文49字,铭文同时使用了岁星纪年和太岁纪年两种纪年方法,为春秋战国之际历法用岁星纪年提供了坚实的证据。有专家根据岁星纪年推算,鼎的铸造年代为公元前507年。这是我们所见的最早的岁星纪年文字材料,对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经考古专家勘查后认为,该墓葬为战国早期的楚国贵族墓葬,墓主人是大夫级贵族。据悉,徐家岭楚墓是目前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发现等级最高、保存比较完整且出土文物较多的一座大型楚墓葬。它的发掘,为研究楚国历史文化发展、丧葬习俗、楚国与周围各诸侯国的关系等,都提供了很好的凭证。
  发掘工作全面完成后,南水北调中线文物保护工作进入整理研究阶段,随着越来越多文物、遗存研究成果的公布,一幅五千年文明史的画卷在丹江口库区渐渐铺开。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