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湾镇杜家河小学老师杜万娥:坚守山村37年的“红烛”
她就是“山村中最耀眼的红烛”——淅川县寺湾镇杜家河小学老师杜万娥。
选择:“我要让更多山里娃走出大山”
蜿蜒盘旋的山路向深山延伸,在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艰难行进后,我们走进了巍峨群山环绕的杜家河小学,聆听那感人的“红烛”故事。
1957年,杜万娥出生在偏僻贫穷的杜家河村,从小在山村长大的她看到农村落后的教育状况,立志当人民教师的愿望就像一粒种子播撒在她心田里。
1977年高中毕业后,她回到自己的母校——全乡最穷、最缺教师的杜家河小学任教。当时学校条件极其简陋,加之学生多、老师少,教学负担极重。艰苦的工作环境,让有些老师撑不住了,就想方设法调离此校。而杜万娥却在外校高薪聘请面前,用超乎常人的坚韧和执著,37个春秋扎根于此,坚守三尺讲台,无私奉献。“知识改变命运。穷山村哺育了我,我要让这里的孩子多学点知识,早日走出大山。”杜万娥说。
“杜老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顶梁柱,她这人工作认真,兢兢业业!”这是杜家河小学校长杨国基对杜万娥的评价。
多年来,杜万娥安贫乐教,默默耕耘,尽管工资微薄,但她无怨无悔,以校为家,恪尽职守,甘于奉献,不仅做好自己的工作,还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树立了学校团结向上的风气。她说:“当人民教师,经济上虽然不富裕,可精神上富有,我愿当一辈子老师,让更多的山里娃走出大山!”
敬业:“千万不能误人子弟,孩子们的前程,耽误不得!”
37年的从教生涯,杜万娥老师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她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领跑者,也是学生心灵的守护神,她用爱心、奉献和责任展现了高尚的师德风范。
在学校领导和家长们的眼中,杜万娥是个争气要强、不甘落后的人,她倾情投入工作,积极进取,从不满足现状。杜老师经常说:“既然干了教师,就要对得起良心,千万不能误人子弟,孩子们的前程,耽误不得!”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杜老师所带的学生成绩一直在全镇名列前茅。学校领导评价她是一个能打硬仗的骨干教师;同事们夸奖她是一个默默耕耘的能干人。
37年来,杜万娥总是早早到校,迎接学生;放学后,她坚持把每个学生送到家长身边;即便她生病了,也坚持到周末才去医院。多少次,她家访归来,夜黑如墨,饥肠辘辘;学生生病了,她自掏腰包带学生去治病;下雨天,她把离家远的孩子领到自己家吃饭……她把教师的爱心洒在每个学生心上,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赢得了学生及家长的信任和爱戴。
杜万娥的学生杨亭合不会忘记,21年前,他因为家贫辍学了。那些天,杜万娥一次次往他家赶,家长感动了,说就冲老师这心意,再苦再难也会把孩子送回学校。他考上大学后每次回家,首先要到杜万娥家去探望。他说,“老师,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
对那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学生,杜万娥更是多了一份关怀,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关心他们的思想变化。一有空,她就请学生到家中做客。每年的儿童节、中秋节,她还将留守学生召集在一起唱歌聊天、给父母打电话。杜万娥说,关心孩子是一个老师分内的事,“对留守儿童,老师就是他们的父母。”
对待调皮的孩子,杜万娥总是用理解去消除隔阂,用真心去换取真诚,无论多么调皮的孩子,在她的班里会很快发生改变。家长只要听说孩子进了杜老师的班,就会一百个放心。
满足:桃李芬芳是她最大的幸福
37年间,杜家河村走出100多名大学生,杜万娥也在坚守中收获着自豪和快乐。从教37年,杜万娥一直和学生在一起,哪个班级成绩不高,就主动申请去教哪个班,哪个班纪律不好,就申请去哪个班。很多人对她的选择不理解,她说:“人不仅需要名利,更需要幸福,我的幸福就是永远和学生在一起。”
37年来,杜万娥用知识的种子播种着山区希望的绿洲,杜家河村有的祖孙三代人都是杜老师的学生,她教过的学生遍布淅川县的各行各业。每年母亲节、教师节,杜万娥手机上的祝福短信就会响个不停。
学无涯,知无尽,但愿勤苦作舟育桃李;千不求,万不求,只愿教书育人到白头。杜万娥把自己当作深山之中培育下一代的“红烛”,照亮孩子们的人生,续写了人民教师的风采。她说:“在讲台上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愿意在讲台上奉献一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