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今日淅川>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淅川:保持水土呵护青山绿水

来源:县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4-04-24 08:49:30 浏览次数: 【字体:

    4月23日,记者走进位于淅川县西簧乡的张南沟村,呈现在眼前的是漫山遍野的核桃树、板栗树,一株株,一棵棵,昂首挺立,焕发着勃勃生机。

   “今年形势好,俺家的5亩核桃树净赚了4000多元钱,收入还真不赖。”正忙着剪枝的该村农民张建有一脸笑容地说。

    张南沟流域曾是该县有名的穷山沟,这里“七山二水一分田”。 张建有回忆说,前些年这里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群众收入低,“大雨大流,小雨小流,穷山恶水,吃喝发愁”成了当时的真实写照。

    穷则变,变则通。2010年,他和村里其他群众积极响应县里发展生态产业的号召,开始栽植薄壳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原本不少群众还为此担心,可谁知两年后,不仅水土流失的问题得到了控制,村里人均年收入也由原来的不足1000元一下子提高到3000元以上,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小山村也成了远近有名的明星村。

    张南沟流域的治理是淅川县水土保持工作的一个缩影。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区和淹没区,早年为兴建丹江口水库,淅川大量耕地被淹,移民后靠内安,导致土地承载压力大、坡耕地开垦多、水土流失严重。全县总面积2800多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就达半数以上,严重影响了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

  “我们按照生态水保、产业水保的思路,以生态化为基础,以产业化为纽带,扎实推进水土保持工作,致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说。

    该县在丹江口水库以西和丹江南部深山区,大力推进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和封禁治理,以恢复自然涵养水源、保持土壤的功效。“十一五”以来,全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0多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退耕还林4万多亩,一处处荒山秃岭经过治理,重披绿装,满眼苍翠。

    曾几何时,马蹬镇小草峪流域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去年,该县投入资金480余万元,打响了一场水土保护的攻坚战。大力实施坡改梯,引入市场机制,发展薄壳核桃、软籽石榴、板栗、柑橘、仁用杏等高效生态农业5000亩。同时,修建蓄水池、拦沙坝等小型水保工程40余处。

    通过治理,这一流域的森林覆盖率由31%提高到58%,年拦蓄泥沙3.2万吨,土壤年均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每方公里3850吨降低到1000吨以下,群众年人均增收800元以上,一户户农民也由此吃上了“生态饭”。

    不只是小草峪,在该县毛堂大泉沟、老城冢子坪、上集淅河等流域,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壮美景象:连片整齐的梯田,埂宽地平、郁郁葱葱,或茶树畦畦,或果林成片,一片片梯田就像一条条缎带缠绕在群山之间,令人赏心悦目。

   “治理一条流域、创办一处精品、培育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该县水保生态产业大放异彩。如今,全县已培育形成了20多万亩的水保生态产业集群,其中茶园3.9万亩、金银花3.1万亩、湖桑5.8万亩、柑橘6.8万亩。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水保生态产业的比重达到65%以上。

    数据显示,近两年来,该县共投入资金2.4亿元,对10个项目区56条小流域进行了水土保持治理,治理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各类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达到8000多,年减少水土流失量200多万吨,圆满完成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一期工程任务。

    如今的淅川,山顶松树、柏树、女贞枝繁叶茂,蔚然成林;山腰花果飘香,生机无限;山下,渠畅河净,碧水长流,渠首大地俨然一幅立体的水保生态画面。“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等一项项殊荣,无不见证着该县为守护一库清水所做的努力,昭示着水源地水土保持工作的美好未来。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