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今日淅川>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老移民回乡“求诊”记

来源:南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4-04-25 09:40:30 浏览次数: 【字体:

从1968年迁离家乡淅川,到2014年,46个年头,他年年回来扫墓祭祖,岁月阻不断对家乡的深深惦念;从湖北钟祥大柴湖镇到河南南阳400公里他携一把曲胡连夜奔波而来,距离拉不开深埋血脉的文化恋土情结……春雨初歇的夜晚,城区的某个角落,曲胡声声,69岁的移民贾安基激动地聆听着这专为他而奏的浓浓乡音。

演奏者是我市著名曲胡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陈同振,同座的还有南阳艺校艺术团团长刘一,南阳市曲剧团团长助理李平,他们相聚一起,是为了替远道而来的老乡贾安基“问诊”那把他亲手所做的曲胡。

自制胡琴以慰乡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支持丹江口水库建设,5万淅川移民整搬整迁到湖北钟祥大柴湖,年轻的贾安基也被这股大潮席卷,远离故土来到陌生的大柴湖。生活的艰难可以忍受,对家乡的思恋却无法排遣,能够在汉江边喝丹江水,还能够在大柴湖听到家乡戏,这对当时文化生活匮乏的移民来说,兴许就是天大的喜事。尽管偶有政府送戏慰问和应运而生的移民曲剧团演出,但满足不了热爱家乡戏的贾安基的需求,他萌生了自己做乐器,自己奏乡音的想法。小学没毕业,不识乐谱的贾安基没有老师指导,全凭观察与揣摩,四处打听学习,数十年下来,纯手工制作了近三十把曲胡、板胡、三弦等河南戏曲伴奏乐器。因为没有专业的工具,贾安基就用家用刀具代替,在制琴过程中,一个手指头差点被削掉半截——这份艰辛和痴迷一言难尽——然而,只要用亲手做好的胡琴一拉,那扑面而来的乡情乡音响起,这一切就都值得了。刚开始做出来的琴,他和乡亲们自拉自乐,有朋友喜欢就拿走了;做到后来在本地竟小有名气,2000年后,也有人专门找他定做或购买。

名家“会诊”情谊浓浓

贾安基一直有个遗憾,他所做的曲胡等乐器主要是为曲剧和豫剧等家乡戏曲伴奏的,虽然他一直在研究和进步,但从来没得到过家乡的专家指点。如果能让家乡的名家指点一二,并再做改进该有多好!

2013年,南阳日报和湖北荆门日报两地联动,为丹江口水库移民寻亲,贾安基在此活动中寻找到了在南阳工作的堂侄。近日,老人和堂侄联系,说自己最近用心做了一把曲胡,想得名家指点后再作修改。老人心情迫切,电话放下不久,就搭车携琴前来南阳。

恰逢周六,老人凌晨五点就到达南阳。怕老人着急,老人的堂侄向本报文化周刊求助。记者紧急与几位南阳戏曲文艺界人士联系,大家都一口答应,并约定在晚上为老人的曲胡“会诊”。当晚,刚刚结束演出任务的陈同振匆匆赶来,来不及喝口热茶,立刻就调弦、试音,用贾安基的曲胡演奏了一曲激情四溢的“鱼水情”。

农民与名家,这无疑是一场专业不对等的文化交流,但现场热烈与诚恳的气氛不亚于专业交流。大家都认为贾安基带来的曲胡材质贵重,是黑紫檀所做,但确定一把琴的好坏,主要看音色和音准,贾自制的曲胡目前存在音燥、琴杆过宽、蛇皮太薄等问题。大家纷纷给出自己的意见,并和贾安基商量改进的方法。为了让贾安基有个对比,陈同振饭也顾不上吃好,驱车回家拿来自己用了十几年的曲胡,再奏一曲《夸河南》,那时而高亢纯净时而绵柔细腻的音色立刻让贾安基明白了问题所在。

情系家乡戏曲事业

在贾安基的心中,戏比天大。携琴回乡“问诊”,也是源于他内心深处的家乡戏曲情结。

贾安基说,现在湖北农村不看戏,不孝顺的年轻人很多,他制作胡琴,是想让家乡的戏曲延续下去。我们明白,老人想要表达的是,传统戏曲蕴涵着许多传统文化和道德理念,戏曲演出则是对大众的一种教化。在他的心中,家乡戏曲依旧繁荣。

贾安基说,回湖北后,他会依照这次的“诊断”将家中的胡琴改良。他还有个心愿,当他再次携琴返回南阳时,他愿意连琴带手艺无偿捐献给愿意学习的人为繁荣家乡的戏曲事业尽绵薄之力。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