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移民干部:铁肩担道义 真情铸华章
对74万淅川人来说,南水北调大移民那感天动地的一幕幕、一重重,是一段全县动员、全民参与的峥嵘岁月,那是一段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激情岁月,那是一段抛家舍业、亲离子散的酸楚岁月,每每想起,人们的心里就久久不能平静。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横跨河南、湖北两省,河南省库区全部在淅川县境内。上个世纪,淅川因修建丹江口水库,先后移民20余万人;这次南水北调,淅川需要再次移民16.5万人,是河南省南水北调唯一的移民迁出县,同时,淅川还担负着渠首枢纽建设任务,14.4公里的渠线开挖任务,投资13亿多的复建工程和繁重的水质保护任务。16.5万移民的迁安任务繁重,“四年任务两年完成”时间紧迫,“不伤不亡不漏一人”要求严格。搬迁力量如何组织?交通安全如何保障?老幼病孕如何护送?卫生防疫如何解决?一个个难题摆在淅川县的面前。面对繁重的任务、特殊的困难,两年多来,我们上下齐心、精诚团结,我们克难攻坚、务实拼搏,顺利完成了16.5万移民的迁安任务,创造了共和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
回首建国后的淅川历史,可以说是一部移民的历史、奉献的历史。1958年9月1日,随着丹江口大坝的开工,淅川人民便与南水北调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坝初期工程淹没了淅川1座县城、14个集镇,最为富饶的丹阳、顺阳、板桥三川平原28.5万亩耕地淹没殆尽。这次南水北调,再次淹没了淅川144平方公里土地,涉及11个乡镇168个村1180个小组, 200多家企业单位,直接经济损失90亿元。为了保证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淅川提出:“把政绩融在碧水里,把丰碑刻在青山上”。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关停取缔了环保不达标企业350余家,有6000多名职工因此下岗转岗;植树造林面积每年以12万亩的速度强力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45.3%。淅川以自己的无私奉献支持着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发展。
为了南水北调,付出更多的、奉献更多的是淅川移民。1959年,淅川首批2万移民支边青海;1966年至1968年,淅川7万多移民迁往湖北;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丹江水位的不断升高,淅川再次移民……自1959年到2011年,在长达半个世纪时间里,淅川先后移民36.7万人。36.7万人呐,演绎了一幕又一幕淅川人的悲欢离合;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库区人的无私奉献;书写了一曲又一曲移民史上的时代赞歌。
没有到过移民村,你可能不知道移民生活的艰难。2003年,国家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了初步规划,为了保护水质和节约资源,库区群众自觉执行停建令的各项规定,房屋不能盖,道路不能修,工厂不能建,许多移民的房屋破烂不堪,用木棍顶着,用铁丝栓着,用石棉瓦搭着,随时可能倒塌。1958年,库区人均建筑面积19个平方,这次南水北调搬迁前,人均仅有23个平方,半个世纪只增加了4个平方。不是淅川人懒惰,也不是淅川人无能,而是他们不能建,没法建。
没有到过移民村,你可能不知道移民搬迁的辛酸。他们扒掉自己亲手盖的房屋,锯倒自己亲手栽的树木,卖掉自己亲手养大的牛羊……;他们在残垣断壁前吃下最后一顿晚餐,他们在送亲的火堆前彻夜不眠,他们在祖宗的坟前长跪不起,他们拉着小儿,搀着亲娘脚步蹒跚……,带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他们踏上了新的搬迁之路。一年以后,当他们重返故里,再也看不到昔日的家园、听不到熟悉的乡音,一个个忍不住跪倒在地、放声痛哭。是啊,在中国的版图上,再也没有了这些行政区划;在这块土地上,再也见不到炊烟袅袅的村庄,感受不到你来我往、熙熙攘攘的生活景象。
没有到过移民村,你可能不知道那一个个感天动地、撕心裂肺的离别故事。盛湾镇王庄村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一生中经历了四次搬迁,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她,连儿子孙子都分不清了。可是当她看到家人拆除房屋时,说出了五年来唯一的一句话:“又要搬了!”。罗池贯社区移民搬迁时,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抱着母亲的腿嚎啕大哭:“我不去新家,我的家就在这儿。”……
这就是勤劳朴实的淅川移民,这就是无私大爱的淅川移民,这就是感天动地的淅川移民。
移民工作难,难在故土别离、亲情割舍,难在安置对接、搬迁组织,可以说是一步一个困难,一步一道门槛。
为了做好移民工作,移民干部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拥有的是无穷无尽的加班。他们累瘦了、累病了、累倒了,但没叫一声苦,没喊一声累,没发一句牢骚。时任移民局局长冀建成形象地把自己称为“生产队长”,“干活冲在前,样样都得管”。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的他,每天要用2针胰岛素和一把救心丸维持身体,他坚持带病工作,这一干就是整整4年,4年以来,他常常是十几天、几十天不能和家人团聚;“想儿子想得慌了,就打开电视,在电视新闻里看看儿子。”已经80多岁瘫痪在床的老母亲说起儿子忍不住老泪纵横、心疼不已。
香花镇是一个移民大镇,镇长张光东走遍了移民村的每寸土地。2011年8月6日,他的妻子和嫂子发生意外车祸,嫂子当场死亡,妻子重伤昏迷,为了即将告别故土的700多移民群众,他只能简单做了安排,噙着眼泪、忍着伤痛,重又返回工作岗位,直到16天后送走最后一批移民,才再次出现在妻子的面前。面对病床上的妻子,这位坚强的汉子哭了;望着又黑又瘦的丈夫,躺在病床上的妻子也哭了。
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三年,淅川的移民干部就这样夜以继日的拼搏着、奉献着:多少次高温下,他们为移民搬运家具;多少次大雨中,他们为移民推车拉车;多少次深夜里,他们在移民村中值班巡查……他们付出了多少艰辛努力,谁也说不清楚。我只能告诉大家的是,在整个移民搬迁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移民重大伤亡事件,但却有300多名干部晕倒在搬迁现场, 100多名干部因公负伤,10名干部倒下牺牲。他们是:淅川县香花镇土门村组长马保庆;香花镇白龙沟村组长陈新杰;上集镇魏营村组长魏华峰;香花镇柴沟村党支部书记武胜才;九重镇桦栎扒村党支部书记范恒雨;上集镇司法所副所长王玉敏;上集镇政府干部李春英、刘伍洲;滔河乡政府干部金存泽;淅川县委办公室副主任马有志…… 让我们一起记住他们,并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有人曾问过不少移民干部,移民搬迁后最想做什么?他们说:大哭一场,大醉一场,大睡一场。是呀,移民搬迁结束后,有的移民干部坐在江边,放声痛哭;有的移民干部大醉一场,大睡三天;有的移民干部被送进医院,接受治疗;有的移民干部在家连包三天饺子,以补偿对家人的愧歉。也曾有人问移民干部:这样玩命工作,到底图个啥呀?他们只是平静地说:当干部就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
轰轰烈烈的南水北调移民大搬迁结束了,留下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感叹:为什么几十年内已经搬了六七次的淅川移民,在人们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的今天,能够再次义无反顾地迁往他乡?为什么淅川在两年时间内能将十几万人不伤不亡不漏一人地迁出,实现平安搬迁、和谐搬迁?为什么我们广大基层干部在工资微薄、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仍然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淅川移民、淅川移民干部、淅川的移民实践已经给出了一个最圆满的答案和最好的诠释。
国家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事迹和他们的精神,在中国水利史上竖起了一座感天动地的无言丰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