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今日淅川>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水清民富靓渠首

来源:河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4-06-04 09:36:30 浏览次数: 【字体:

    青山逶迤、绿波荡漾、水天一色……初夏时节,踏访淅川,最舒心惬意的,就是青山碧水间的浓浓绿意。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淅川县是水源地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最为敏感的区域,是中线工程的蓄水池和“水龙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举世瞩目。渠首的每一步探索、坚持和担当,都有河南日报的持续关注、深情报道。

    生态难题一招解

    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所带来的现实困境,曾是挡在淅川人面前的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地处秦岭余脉,植被覆盖率低,生态基础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全县10万新老移民沿库居住,从事传统农耕,施用的农药化肥影响水质……

    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回忆说,通过在全县范围开展思想大讨论,统一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一切以服务南水北调大局为前提,以是否有利于保护水质为衡量标准。“我们最终确定以创建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为载体,在生态与经济的结合点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确保水清民富。”

    为奏响生态乐章,淅川县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领导机构、一个产业发展办公室、一个实施方案、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的“五个一”要求,抓好生态产业的发展规划和组织实施;财政、农业、移民等职能部门整合项目资金,使项目跟着生态走;水利、电力、交通等部门加大投入,使服务跟着基地走;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聘请专家顾问,使技术跟着产业走。

    2012年10月16日,河南日报在一版醒目位置大篇幅刊发了《水清民富的“双赢”大考》一文,就后移民时代淅川面临着水清、民富的双重“考题”,进行的一系列有益探索进行了报道。

    生态画卷渐次开

    不畏困难、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淅川人,以环丹江口水库生态圈、城区生态圈、沿河防护林带、主干道绿化带、渠首绿化工程等为重点,构筑起立体式环库生态屏障。

    淅川县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发展生态经济;出台扶持生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创优发展环境,引来更多企业投身生态建设。

    亿隆集团负责渠首主干渠及渠首快速通道、内邓高速两侧的绿化任务。谈起渠首绿化工程,该集团董事长许全堂深有感触:“想不到,干部们解决难题那么贴心;想不到,配套服务如此完善……”

    在渠首绿化工程建设中,县财政先期拨付1800万元用于土地流转补贴;积极整合林业、水利、农业、交通等项目资金4200余万元捆绑使用,配套基础设施;林业部门组织20余名技术人员提供贴心服务。

    近年来,该县实行合同化造林治理荒山53.2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退耕还林7.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32.8%增长到现在的45.3%,营造林和新造林合格面积连续6年居全省县级第一;对库区35万亩消落地,实施水草带、芦苇带、垂柳带等“五带”生态建设,库区沿岸生态景观带正在形成。

    丹江口水库水质最新检测评价结果显示,库区水体均达到Ⅱ类水质,始终保持优良。

    生态产业助民富

    “荒坡流转给企业变成了果园,家乡越来越美;俺们走进果园成了工人,钱包越来越鼓……”在毛堂乡下沟村源科生物公司的万亩黄金梨基地,当地农民张俊哲笑得很灿烂。

    如今,如张俊哲一般,共有5万库区农民成为“产业工人”,走生态路,吃生态饭,发生态财。

    优越的区位、优厚的政策、优良的服务,引来了海亮集团、亿隆集团等56家企业“扎堆”淅川,规模化发展茶叶、金银花、软籽石榴、薄壳核桃、食用玫瑰等13万亩;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97.2万亩;建成了竹柳基地、玫瑰连片种植基地、石榴种质基因库,初步形成以茶叶、金银花、竹柳、竹子等为主的高效生态产业集群。

    淅川县林业局局长武建宏说:“水清民富的现实探索,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2013年6月2日,河南日报一版头题刊发的《淅川:生态农业扮靓“美丽渠首”》一文中这样评价:淅川趟出了一条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后移民时代”的淅川,正在向水清民富的目标迈进。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