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今日淅川>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上集镇大坪村党支部书记李来华:一心为民勇担当

来源:南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4-06-11 08:25:30 浏览次数: 【字体:

“来华,你说过给我这孤老头子送终的,你咋先走了!”

“三伯,醒醒呀,我还要向您汇报学习成绩呢!”

“李支书,你是为我们累死的,我们舍不得你走啊!”

…… ……

5月24日,淅川县上集镇大坪村父老乡亲含泪送别他们的好支书李来华。

5月21日,李来华在为困难群众协调住房贷款时,因连日奔波,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以身殉职,年仅49岁。

他走了没给羸弱的妻子留下一份厚实的家产,却留给上千乡亲一份令人称道的“家业”:一个年产值3亿元的大理石产业园,一个日益繁荣的美丽新家园;

他走了没来得及给亲人留下只言片语,却留给村里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省、市“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先进村”等一份份金灿灿的荣誉。

5月27日,淅川县委下发《关于开展向焦裕禄式好干部、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李来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决定》指出,李来华同志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是践行南阳移民精神的生动典范,是新时期基层党支部书记的杰出代表。

李来华任村党支部书记13年来,始终牢记组织的重托,勇于担当,殚精竭虑,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把昔日一个省级贫困村建设成为省、市、县先进村,用生命书写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在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担当,就要敢于肩负重任

大坪村原来是个远近闻名的穷村、乱村。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全村14个村民小组2280多名群众,其中8个村民小组1500名群众分散居住在大山深处。

让村民们忧心的是:村班子软弱、涣散,人心不稳。谁来挑起头担当起这个重任,成为上级党组织和群众的共同期盼。

2001年5月,上集镇党委派出工作组主持召开大坪村“两委”选举大会,对村“两委”班子进行公开直选。人们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有胆有识的李来华。

多年前,高中毕业的李来华大胆走出山窝窝,到湖北孝感等城市经营大理石,率先成为村里的富裕户,并进入村班子。因办事公道,一心为民,李来华成为乡亲们公认的“能人”、“贴心人”。

在选举会上,李来华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接过这副沉甸甸的担子,望着乡亲们充满期待的眼神,他的表态发言掷地有声:“既然组织和大家信任,我就要挑起这副重担,不能带领大家改变目前的穷模样,就主动辞职。”

缓缓西去的寺河横亘在大坪村与332省道之间,群众出行要么涉水过河,要么绕行十几里路,十分不便。

“要想富,先修路”。李来华首先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他号召村民出义务工修路架桥,一干就是几个春秋,先后投工投劳2000余个,修水泥路20多公里,架起桥梁两座。

“现在外面的东西能进村了,大理石产品也方便运出了!”走在平坦的水泥大道上,大坪人感慨万千。

要想使山区群众彻底告别贫困,李来华知道,他要走的路还很长。

2006年,李来华借助国家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政策支持,决定让山区群众挪挪窝,搬出大山。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土窝”。腾庄组68岁的腾老汉祖祖辈辈住在深山区,已习惯了山上生活。他带着一大家子反对搬迁。如果腾老汉这一大家子不搬,就影响该组十几户群众搬迁。

李来华数次登门拜访做工作,腾老汉始终火气不小。最后一次,腾老汉终于被感动了:“来华,我知道你是为俺好。我动员孩子们,搬!”

山上刚安宁,山下又闹腾。

“不能让他们来挤占我们的土地!”山下群众不答应。

“算了吧,何必太难为自己。”面对村民的质问和发难,有些村干部开始打退堂鼓。

“为乡亲们干点好事,咋能说退就退呢!”整整一个冬天,李来华跑遍了所有被占地村民的家,讲道理,解疙瘩,终于融化了村民心中的坚冰。

“说干就干。”2006年春,他整合国家代赈、地方配套、居民自筹资金903.65万元,建成民房15219.2平方米,使6个村148户群众走出穷山沟,住上了干净整洁的新房子。

李来华趁热打铁,又对新村进行绿化、亮化、美化。硬化道路3.5公里,修排水渠2.1公里,造2000平方米人工湖一个,安装路灯50盏,建文化长廊200余米,栽植风景树百万株,铺设花砖1.3万平方米。

“如今我们搬到山下,这里有来华亲手为我们栽下的风景树,家家门前是敞亮的街道,我们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真的很幸福。” 村民刘德峰自豪地说。

“手掌手背都是肉,山里只要还有一户乡亲,我寝食难安。”李来华始终牵挂着大山深处的乡亲。

2013年,二期易地生态移民工程顺利实施。目前,6栋94套多层住宅楼、148套独家小院主体工程全部竣工,该村第二批242户居民将离开大山,住进新村落,开始新生活。

敢担当,他担起了大坪村人的新梦想;挑重担,他挑来了大坪村人的幸福生活。

担当,就要善于脱贫致富

大坪村土地贫瘠,大多是斜坡地、飞挂地、石头洼,到底种啥好呢?李来华上任后,辗转从省里邀请来土壤检测专家,希望能根据大坪村土质情况对村里发展指点迷津。然而经过科研人员一番化验测试后,得出一个“种啥啥不成”的结论,这对寄予了很大希望的村民和李来华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看来靠传统种植很难让群众脱贫致富。怎样才能让群众刨掉穷根?李来华苦苦思索。

曾经跑过大理石业务、对大理石经营加工熟悉的李来华想:大理石加工市场前景广阔、来钱快,目前村里也有村干部在经营大理石,何不带领大伙做石头文章?

发展大理石,对于观念落后的多数大坪村人来说,无疑是个挑战。正如李来华所料,当他刚把想法说给乡亲们,村子里就炸开了锅,有的村民甚至用指头戳着他的鼻子骂:“是不是想发财想疯了?”“没资源、没资金、没技术,凭什么吃‘石头饭’?”

“大坪没有石源,但邻近的庙岗、刘庄、大石桥、荆紫关等地石源丰富;没有资金,我可以帮大家协调贷款;没有技术,我来教大家……”强烈的富民愿望,使平常不善言谈的李来华口若悬河,苦口婆心为村民们算细账、算长远账。

李来华拿出家里所有积蓄,又东凑西借筹措50万元,创办了“来华大理石加工厂”,进行示范引路。看到支书办厂,村民们怀疑的心结有了松动。

一次,李来华带着工人去选料,看到角落里放着几块灰不溜秋的石料,便问价格。石料厂的人不屑地说:这几块随便给个价。回厂后,在工人们半信半疑的目光中,几块石头被锯开,变成光彩照人、身价不菲的米黄玉。

从此村民们便流传着李来华拥有神奇的“点金术”,说李来华是“火眼金睛”。李来华听后顺势发动村民:“没那么玄乎,不过是一点选料小技巧,如果想学,我愿意教。”说得村民们心里痒痒的,有人跃跃欲试。

2001年8月的一天,来华来到村文书张成敏家,诚恳地说:“老哥,给村民们带个头吧,技术我教你,资金不足我帮你贷。”

“好,我听你的!”不久,“成敏大理石厂”开工了,当年收入就达10万元。如今,经过13年从小锯换大锯、一台变两台、两台变三台的滚动发展,张成敏已成为村里的大理石加工大户。

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到2006年,全村已有10余户群众经营大理石产业,走上了致富路。

随着大理石产业的蓬勃发展,零星加工、各自为战带来的成本高、附加值低和无序竞争,使李来华意识到:要把小石头做成大产业,必须走集约化、深加工路子。

他和村班子成员研究决定,在梁庄流转土地80亩,建立大坪村大理石园区,进行连片布局,集中建设。鼓励企业入驻,并为入驻企业提供水、电、路“三通”服务。

2012年年底,安徽宏大钙业公司准备在淅川“扎营盘”谋发展。李来华听说宏达钙业能够将大理石边角废料吃干榨净、变废为宝,且产品畅销,便四次到宏达钙业,诚邀该企业落户大坪,并把路修到厂门口,架上高压电。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大坪村大理石园区先后吸引了宝鼎公司、宏达钙业等数家企业,从事深加工,拉长了产业链。

靠着李来华不计个人得失、敢于为民探路的胆识,大坪村大理石产业由小变大,逐步成为支撑作用明显的当家产业。目前全村大理石加工及销售的企业达63家,产品包括大理石板材、餐桌、餐椅、马赛克、钙粉等,销往广东、上海、台湾、香港及日本、韩国,年产值达3亿元,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带动本村及周边5个村1000多人就业。

担当,就要勤于排忧解难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李来华始终心系群众,总是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伸出援手。

2010年7月24日夜,淅川突发洪水,金华组群众李成华夫妇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夺去了生命,两个孩子瞬间成了孤儿。那一年,哥哥李建不满10岁,弟弟李建材6岁。

正在村中指挥实施救援的李来华得到消息,立即赶来。他脱下自己的外套,把兄弟俩紧紧揽在怀里。“娃儿,别哭,三伯养你们。”

安葬好李成华夫妇,李来华将两个孩子接到自己家里,从此他家多了一对亲人。开学时,李来华给兄弟俩买了新衣服、新书包,亲自送他们报名入学。

失去亲人,孩子最需要的是关爱。每天工作无论再忙,只要李来华在家,都要骑车接送孩子;晚上,给他们烧水泡脚丫。有空了,给他们讲励志故事,使孩子们忘掉了痛苦,很快适应了新生活。

由于村务繁忙,李来华常常早出晚归。为了不影响两个孩子休息和学习,几个月后,李来华将兄弟俩安置到他们的大伯家生活,并为两个孩子每月协调720元生活费。每逢节假日,他还不忘去看望这哥俩。

如今,李建材在村中心小学上三年级,哥哥李建已转到上集镇西坪头中心小学上六年级,成绩优秀。

腾华中是大坪村腾庄组群众,几年前因触犯法律被判入狱。2011年3月,他刑满释放回村后,在野外搭起草棚暂居,情绪低落,感觉在众乡亲面前抬不起头。

一天,李来华走进腾华中的茅草棚,鼓励他说:“回来了就要打起精神好好干,别自己看不起自己,你还年轻,以后的路还长。”

李来华给他带来了米面油及被子等生活用品,又从民政部门为他争取到了1万元补助款。

为了让腾华中重拾信心,李来华还引导他发挥自己会建筑装修的特长,重新做人。如今,腾华中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装修老板了。

近年来,李来华先后帮助30多户贫困家庭渡过难关,自掏腰包12万元救助困难群众。

为了让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2013年6月,李来华努力争取来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示范点项目,在村中建起了便民服务大厅、警务室、卫生室、文化信息中心、党务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并配套了1万平方米的群众文化广场,服务范围辐射大坪、塘坊、水田三个村,6000多名群众受益。

在党群服务中心,李来华建立了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度,自己带头挂牌上岗,帮助村民办实事、解难题。

“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新农合、申请贷款了。留守儿童可在中心用留守热线与在外务工的父母进行亲情连线,孩子们也不去泡网吧了。”村民李来明说。

担当,就要严于坚持原则

李来华常说,要挑重担就要公平公正,不公正就当不起这个家。

几年前,大坪村村医一直空缺,镇、村两级医务工作上下沟通“断档”,百姓看病也多有不便。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成后,谁能进入党群服务中心医务室行医看病,成了村民关注的焦点。

王绍同从1971年开始在村里行医,医术高超,为人厚道,在百姓当中有较高的威望。

村里还有一名医生是李来华的本家,资历也颇深。私下多次找到李来华,想让他给予关照。谁知,李来华的牛脾气上来了:“我是村长,不是族长。该让谁干,我说了不算,得让群众说了算。”

李来华走访群众了解情况,征询党员干部意见建议。将选举村医事项交由党支部提议,村委会商议,召开党员大会审议。

李来华召集全村48名村民代表进行决议。他对大伙儿说:“今天把决定权交给大家,希望你们行使好自己的权利,作出自己的选择。”

最终,通过48名与会群众代表的选举推荐,王绍同以44票当选村医。

李来华常说,“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就是一架很好的天平。多年来,该村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先后决策村级重大建设事项10项、民生民意事项80余项。

2013年8月,李来华的表弟王雪红通过公开招标,以每立方米35元的价格承建了二期搬迁项目的部分土石方工程。由于地表复杂,造成成本陡增。10月份工程结束,王雪红一算账,竟然赔了一万多元。

“辛辛苦苦干了三个月,不但没赚,反倒赔了本。”王雪红不甘心,找到李来华。

“三哥,你也知道,这次我赔了一万多,你能不能给我补出来?”

“我咋给你补呢?”李来华问。

“每方再给我加点价吧。”

“这价是写进合同的,都是班子集体通过的,我咋能私自给你改?”

看到讨价还价没有余地,王雪红又说:“不行,再给我多算点土方数吧?”

李来华黑着脸说:“这都是公示过的,我哪能破坏规矩?你实在想要钱,我拿给你好了。”

百姓心中有杆秤。李来华的公道正派换来了群众的良好口碑,不但大坪村群众喜欢找李来华调解问题,十里八村的群众有什么疙瘩解不开,也喜欢找李来华主持公道。

李来华的公私分明,张成敏最有体会。张成敏说:“从不乱花公家一分钱,出门为村里办事,都是开自己的车,烧自己的油。这些年来,在村里账目上,从来没有李来华一张报销单。”

担当,就要乐于无私奉献

2013年,是大坪村快速发展的一年,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和群众二期搬迁工程同时启动,尤其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是全县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示范点,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自2013年8月启动以来,李来华几乎天天在施工现场忙碌。

2013年10月的一天,正是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关键时刻,李来华又到工地上检查,突然他一阵胸闷,蹲在了地上。在大伙的催促下,他才住进了淅川县人民医院。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让李来华转到南阳市中心医院做全面治疗。

李来华到市中心医院办理了住院手续,可他哪能安心地躺在病床上?分身无术的李来华想了个两全之策,他上午到南阳输液,下午再回村里忙活。

这可苦了妻子陶彩琴和他的侄子。在南阳的十几天里,天天都是侄子李建芳开着车,妻子陪着他,天不亮就从淅川往南阳赶。早上八点一到南阳就输上水,至中午水一输完,李来华拔下针头,来不及吃饭就让侄子开着车往村里赶。

“他从来都没睡过安稳觉,回家累得躺在床上还想着第二天的工作。十几年来,他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但他从来不当回事。”妻子陶彩琴伤心欲绝。

进入2014年5月,眼看群众二期搬迁工程就要封顶,其中部分困难群众交不出房屋尾款,李来华千方百计到信用联社为群众协调贷款。5月4日起,600万元贷款将逐户进账。

连日操劳,李来华常感到头晕难受。他到村医务室取药时,村医王绍同给他测量血压,高压升到了220毫米汞柱。王绍同急忙劝他住院治疗。

李来华听了不以为然:“没事,老毛病了,先吃点药稳稳,等把这些房屋贷款都办下来,我就住院。”

“填写贷款契约,手续复杂,要求严格,不是这家有问题就是那家不符合要求,进账缓慢。李支书天天要到信用联社协调解决问题。”这些天一同与李来华做协调工作的村联络员张铁柱说。

5月20日,李来华已在信用联社连续忙活16天了。为了多办几户贷款手续,李来华协调信用联社晚些下班。

“李支书,你咋了?你的嘴都歪了!”20日17点40分,张铁柱发现李来华的异常,忙提醒他。

“我好好的,没事!”李来华顺势用手抹一把脸,继续协助工作。

这时,他握在手里的手机掉在地上,他刚俯身拾起,就再次掉落。

“快送医院!”张铁柱感到事情不妙,在群众的帮助下,将李来华扶上车,向淅川县人民医院奔去。

到了医院,李来华已经不能行走,被搀进CT室。

18时许,李来华开始呕吐。

18时10分,李来华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谁也想不到,七尺汉子,这一次进去,就再没走出来……

5月21日2时58分,怀着对全村2000多父老乡亲的热爱、对未竟事业的眷恋,李来华永远地倒下了,如歌的生命戛然而止……

消息传来,镇党委书记李建兵痛心不已:“来华同志敢于担当、敢于负责,镇党委、镇政府交给他的任务,他总是打头阵、当先锋,不讲条件、不折不扣地完成,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工作交给他,让人放心。”

“他是百姓的贴心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百姓着想,他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动和怀念了……他让活着的人肃然起敬,他以自己不倦的人生追求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李来华去世后,群众在微博上自发留言,悼念这位好人。

李来华用他49年的人生,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基层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真情大爱。这份情,深入大地;这份爱,绵绵不绝……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