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一渠水 滔滔新“黄河”
一渠清波,自淅川县陶岔渠首向北溢出,由方城垭口抵郑州,走中原,穿黄河,越华北,穿行1277公里后,最终融入北京的碧水云天,抵达天津的居民家中。没错,这就是等待了半个世纪、艰苦鏖战12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一渠清水将滔滔北上,润泽豫冀津京四省,干渴的北方,从此将畅饮清流。□东方今报记者 张雅平/文 首席记者 张晓冬/图
【缺水】
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没有经历过干涸的人,无法理解缺水的痛。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淅川县盛湾镇鱼关村,一个农妇花了整个下午的时间,从五六里外的丹江挑回了一担水,山路崎岖,她小心翼翼,登高走低,终于到了半山腰的家门口。跨门槛时,她脚下一滑,一担水倾倒在地。带着极度的悔恨和绝望,她在家中的横梁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据淅川县移民局副局长梁占佩介绍,盛湾镇像这样的村子共有7个,2005年前因到丹江口水库担水淹死2人,另有3人为摆脱担水自杀身亡。
其实,丹江水边的人们世代逐水而居。但是,从1958年丹江口水库大坝破土动工那天起,随着水库水位线一次次长高,散落在丹江水库周围的村庄,不得不从水中抽出身子,连连向后跳跃腾挪,不少搬到了半山腰。缺水,也就成了最大难题。
“他们都是用水缸接雨水,不够了才去丹江挑。水缸里漂着小虫,夏天还有馊味”。唐河县移民局副局长韩勇2009年曾到鱼关村接移民,回忆起村民的吃水难,至今唏嘘不已。
【调水】
相当于新增一条黄河
饱受缺水之苦的并不只是淅川鱼关村,而是整个北方。
我国降雨分布严重不均,地区差异较大,北方缺水由来已久,尤其是北京。北京的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下线,属于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曾有专家形象地比喻:如果中国只有一杯水,北京只有一口水。
为缓解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国家决定分东、中、西三线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即将通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起长江支流汉江的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开挖明渠,经河南、河北,基本自流到北京。总干渠终点为北京团城湖,全长1277公里。规划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年平均调水95亿立方米,2014年汛后通水;二期工程年平均调水量将达130亿立方米。
据悉,一期工程通水后,每年能向北方调水95亿立方米,可有效缓解沿途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的水资源短缺状况,受益人口将达到1亿人。
而整个南水北调工程完工,将为黄淮海流域每年提供448亿立方米水量,相当于为北方地区新增了一条黄河。
【受水】
缺水城市“畅饮”之机
南水北上,半个世纪的梦想,几代人的奉献牺牲,即将照进现实。1277公里的汩汩清水,会如何分配呢?
按照规划,水量的分配,将根据各地的缺水情况而定。中线一期工程多年平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主要向四省市的19个大中城市及100多个县市供水。其中,河南省受水37.7亿立方米,河北省受水34.7亿立方米,北京市受水12.4亿立方米,天津市受水10.2亿立方米。
北京如今每年的平均缺水量在11亿立方米左右,12.4亿立方米的受水量,将大大缓解首都北京的用水紧张状况。
而据河南省水利厅、国土资源厅等7个部门调查显示,郑州市地下水位下降严重,正以每年2米的速度下降,降落漏斗中心区的地下水位更是以每年3.1米的速度在下降。对于受水的河南11个省辖市市区而言,这也是一个“畅饮”和“修复”的机会。分水最多的郑州市,共受水5.4亿立方米;南阳、新乡、安阳等省辖市紧随其后,受水量都在千万立方米以上。
为保证清水送进千家万户,郑州共建输水管线总长97公里,在郑州境内共设置7座分水口门,其中,向新郑城区供水5000万立方米、中牟县城2740万立方米、郑州航空港区9400万立方米、郑州市区29520万立方米、荥阳城区5840万立方米、上街城区1500万立方米。
南水北调之“最”
供水规模最大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最终调水规模为年调水量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当前实施的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后的年调水量达182.7亿立方米。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