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今日淅川>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华中农业大学支教团爱洒淅川

来源:县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4-07-25 08:21:30 浏览次数: 【字体: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7月20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从山头洒进淅川县寺湾镇夏湾中心小学时,情真意切的离别歌声,打破了校园的宁静缓缓飘起。从湖北武汉来这里支教的华北农业大学12名支教生一边轻轻哼唱着歌,一边不停劝慰往她们提包里塞熟鸡蛋的小泪人们。虽然仅仅半个月时间,但支教生和孩子们已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依依难舍。
    以“关注农村发展、服务乡村教育”为宗旨,华中农业大学从各个院系选拔出12名特长突出的志愿者,于7月4日奔赴淅川县寺湾镇夏湾小学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为期15天的义务支教活动中,他们用“爱心雨露”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给山区的孩子送去知识,送去温暖,送去梦想,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实现成才梦想的希望之窗。
               触动与行动——大学生为山里娃打开一扇窗
    湖北武汉——河南淅川。虽相隔千里,却因爱心紧紧连在一起。 
    大学生——小学生。相差七八岁甚至十几岁,却因梦想紧紧牵在一起。
    2014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华中农业大学大一学生卜祥利听说河南淅川是国家级贫困县,也因南水北调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移民迁出县。查阅相关资料后,“忠诚奉献、大爱报国”的移民精神使卜祥利深受触动,他决定到淅川县圆他的“支教梦”。 
  了解到淅川县农村基础教育仍比较薄弱,英语、音乐、体育教师都缺乏等情况后,华中农业大学校团委把淅川县寺湾镇定为该校暑期社会实践团“雨露·中国”支教服务团队的支教基地。 
    7月4日,华中农业大学9名“90后”女生和3名男生冒着酷暑到寺湾镇夏湾小学,担任音乐、体育、国学老师和心理辅导员等职务。 
    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大学生们用稚嫩的肩膀,打开闭塞和孤独,送来了宝贵的知识,肩负着本来不属于他们的责任。
  在小学里,这群城市的“时髦女孩”9个人挤在一间面积20多平方米的宿舍里,在地上打了一张很大的地铺。“条件虽然苦了些,但当我们踏上讲台的那一刻,看到台下一双双清澈渴望的眼睛,那样的触动直达心灵。”队员陈曦说。 
   来到夏湾村,志愿者们知道这里的孩子很淳朴,对了解外面的世界充满渴望。刚到学校,一双双小眼睛盯着大学生们手中的相机和电脑,脸上写满了对外面世界的胆怯与好奇。
    在学校里,支教团成员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在支教过程中,队员们并没有简单照搬课本知识,而是针对当地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注重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他们决定开设国学、英语、美术、体育、音乐、媒介素养等素质教育课程,对孩子们进行综合素质培训。 
    踏着清脆的上课铃,支教队长卜祥利给孩子们将《弟子规》娓娓道来。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哲理故事给人启迪,原本枯燥的国学课上得妙趣横生,让山区的孩子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水产学院的李昕昕针对孩子们的兴趣,把海洋生物的图片制成PPT课件,孩子们都积极举手辨认,课堂气氛十分和谐融洽。
    支教队员晁娟教孩子们学会了《感恩的心》、《明天会更好》、《童年》等许多健康向上的少儿歌曲,一首首经典在校园里回响。
    从武汉出发前,体育系的周天盟、邓龙飞就买了羽毛球、篮球、足球等许多体育器材。他带领高年级同学打篮球、踢足球,给大家讲2014巴西世界杯和各国足球明星……
                     改变与被改变——留守儿童喊大学生“老师妈妈”
    山里娃对支教老师的需要,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生活的熏陶和未来的启迪。
  在夏湾小学,很多是留守儿童,失去了父母的照顾,孩子们把感情寄托在了“老师”身上。一天早上,支教队员组织学生开展“同甘风雨路、感恩父母”素质拓展活动时,一个孩子情不自禁冒出一声“老师妈妈”。 
  学生王森从来不对人笑,总是一幅愁眉苦脸的样子,这与他的年龄显得很不相称。后来,卜祥利才知道,王森的母亲去世了,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年仅10岁的他每天自己做饭。
    为了让王森快乐起来,卜祥利买了学习用品和蔬菜等送到他家,并和王森一起包饺子、聊天,帮助他敞开心扉,勉励他当个苦难打不垮的男子汉。在课堂上,卜祥利总是有意识地对王森进行提问,为他提供锻炼和表现的平台。
    一周时间过去了,卜祥利欣喜地发现,王森变了,不但上课能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平时里也能主动和小伙伙们一起玩了。在支教服务队结束时组织的学生汇报演出中,王森还大大方方地登上舞台,表演了节目。
    像对待王森一样,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多、儿童内心孤僻的现状,义务支教队的队员们用真诚、耐心和热情对待着夏湾小学的每一个孩子。他们发挥专业特长,开设小型心理疏导室,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敞开心扉,积极生活;开展心理游戏,与内心孤僻的学生进行互动,让孩子在游戏中走出心灵阴影,积极面对生活。
    对山村的孩子们来说,性教育课是新鲜的课题。支教队员柳谦就运用多媒体课件给高年级的孩子们讲“如何区分好的触碰和不好触碰”。柳谦作为一个女大学生,没有一点造作,极力地用最为通俗的语言教授孩子们如何保护自己。
    为拓宽学生知识面,他们还专门制作了百科知识、各民族节日等课件,安排了专题知识讲座,通过与学生聊天,深入浅出地告诉孩子们人生哲理,帮他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
    支教改变的不仅是山区的孩子,也改变了支教者。短暂的支教生活,让大学生们震撼不已,也给他们自己上了一堂生动的自我教育课,重新审视了自己。
    队员柳谦告诉记者:“通过这次给孩子们上课,我才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太有限了,我要在今后不断学习,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队员李文月是家里的“掌上明珠”,支教前她的衣服基本是“限量版”。出门就坐车的她,如今爬山涉水去家访,汗水湿透衣背也不叫苦不叫累。 
    家访的时候,张东阳总会带上照相机,记录下沿途的风景。她说,这次来到淅川,才知道淅川是楚始都丹阳的所在地和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支教结束回到学校后,她将向更多人宣传淅川的历史文化、宣传淅川移民的牺牲与奉献。
                          大手与小手------共同托举起“中国梦”
    用爱浇灌希望,用梦照亮未来。义务支教活动结束了,支教队员和孩子们都在心里收获了一串串沉甸甸的责任和感动……
    打开一扇窗,种下一个梦。在为期15天的支教活动中,最开心的当属那些孩子们了。“大哥哥大姐姐们给我们讲课和做游戏,让我们学到了好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为了改变农村的贫困面貌,将来我也要上大学!”五年级学生王定根兴奋地说。
    与支教老师分别前,五年级的王晓同学给冯怡宁老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冯老师,这十来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开拓了眼界,通过和你的交谈,我还懂得了很多道理,树立起更新更高的理想。我一定要努力读书,争取上大学,像姐姐您一样有本领。”淳朴天真的字句中透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看着孩子身上发生的可喜变化,支教队员们的心里也乐开了花。队员刘一静告诉记者,站在讲台上,她发现自己的每一个动作、表情、发音都会令孩子们眼睛发亮,那一刻,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莫名的感动,并做出了一个决定,今后她将尽最大努力去做一名志愿者。“我真切感受到农村孩子对新鲜事物怀着强烈的好奇与渴望。我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点燃他们渴望成才的梦想。”
    队员纪明明在支教日记里写道:“我们也许并不能改变他们什么,但我们通过这些天的努力,希望为这些孩子们点亮一盏希望的灯,让他们看到梦想的力量。毕竟他们正抱着走出大山的信念,努力学习,渴望着早日实现成才梦。”
    “在山区播撒我们的爱,让山区的孩子也和我们一样实现自己的上大学梦想,是我们最渴望的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自觉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到祖国最基层、最需要的地方用青春力量绘就中国梦。”队员晁娟感慨地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