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今日淅川>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明新胜:淅川民俗第一人

来源:南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4-09-26 09:52:30 浏览次数: 【字体:

当明新胜将《淅川移民与民俗文化》一书放到我面前时,面对那厚厚的一本,我难以相信,老人看上去单薄的身体竟能爆发如此巨大的能量:近70万字,加上各种图解,足有650页!这不是写小说的信马由缰,也不是散文或诗歌的灵感之作,这是一步一步地丈量,一件一件地搜索,一村一村地寻访,一年一年地积累,经过老人半生的沉淀与发酵,退休后利用两年时间一夜一夜辛苦整理、编修而成的。

并非民俗专业研究者,却致力于研究淅川民俗多年,皆因为有一颗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明新胜生于淅川农村,居于丹江之滨。1982年由南阳调回淅川黄庄乡(今马蹬镇)后从事了十年移民工作,1992年调进淅川县史志办,自此,做了20年的“县级史官”。明新胜说,看到淅川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濒临消亡,令他心痛。编著此书,主要目的是把尚在流行的和濒临消亡的民俗内容事项记录下来,尤其是移民迁出、旧村落淹没消失后即将成为记忆,以此唤起父老乡亲的故土情结,使淅川民俗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

一支笔、一个本子、一部相机,是明新胜走访的三件宝。一年又一年,一日复一日,他跋涉了淅川的角角落落,走访无数村民,观看了众多民俗事项与活动,才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叠积于案头。明新胜说,他有时因为一个民俗事项要反复进村入户,寻根问源,感谢那些提供信息和材料的父老乡亲,没有他们的配合支持,他再辛苦也不可能在民俗的海洋中找到编写淅川民俗的一片天地。

作为优秀的史志工作者,他的写作功底是完成这部著作必备的文字基础;喝着丹江水长大的他,对故乡的山川风貌、农耕节令、五谷杂粮、风俗习惯、一品一物烂熟于心,是完成这部著作的知识基础;对四十万移民的挚爱,对淅川历史文化的敬重,对民俗文化的执著,以及他的公而忘私和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精神,更是他完成这部书的精神基础。

《淅川移民与民俗文化》成书付梓,淅川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宋超肯定明新胜“居功甚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陶立璠评价为“留住记忆首善之举”;市民俗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白万献赞其“淅川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名人辈出,著述如林,其考古迹者有之,证文史者有之,辑诗词者有之,而专题民俗著述者,唯明新胜是第一人”。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