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今日淅川>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淅川:移民精神润泽的幸福生活

来源:南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4-10-13 09:26:30 浏览次数: 【字体:

10月12日14时,烟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库水位达到159.95米,逼近历史最高点。清澈的丹江水不日就将一路欢歌、直入京津。

蔚蓝的水面下,是近40万淅川库区移民曾经的家园。这里,有他们对家园乡井的眷恋,有他们故土难离的惆怅,有他们舍家为国的凛然大义。

忠诚奉献、大爱报国。市委书记穆为民称赞移民精神感天动地,是我们这个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闪光的亮点。

世纪搬迁

凝聚移民精神

淅川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集中搬迁,是一次载入史册的大移民,始于2009年11月,至2011年10月圆满完成。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用三个“史无前例”来形容它:

一是移民搬迁的规模史无前例。16.5万移民涉及11个乡镇、168个村、1312个组,加上留置人口,总动迁约20万人,超过小浪底库区移民人口最多的新安县,也超过三峡库区农村移民人口最多的万州市。二是移民搬迁的强度史无前例。三峡移民历时18年,小浪底移民历时13年,而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时间仅两年,平均每年要完成8万余人的搬迁,搬迁安置的规模、力度、强度超过国家任何工程。三是移民工作的压力史无前例。这次移民,上级要求“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安全无事故”,要求之高史无前例。

历史上过往的移民经历,人们记忆犹新:从青海支边到自由选点,从外迁湖北到县内安置,丹江口水库初期建设过程中,20.2万动迁移民分四个阶段六次先后被安置在青海、湖北、河南三省七县市,动迁人口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46.7%,占整个丹江口水库动迁人口的53.6%,外迁、返迁回流的经历让人们刻骨铭心。

而此次南水北调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淅川县仍是主要淹没区和移民区,新增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占库区总淹没面积的47.6%,主要淹没指标居库区河南、湖北两省六县市之首相当于湖北省库区五县市总和,工作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别无退路,怎么办?

勇于担当,迎难而上!

自试点移民启动时起,淅川县委、县政府下决心把移民迁安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全力以赴,一切围绕移民、一切服务移民、一切为了移民。先后组织移民对接近2000次,行程数十万公里;共投入人力110多万人次、出动车辆10多万车次、维修道路284公里、架设供电线路3753千米、开展医疗服务2.6万人次,圆满完成193个批次14.6万移民外迁任务;共建设移民新村56个,及时完成5151户1.9万移民内安任务,胜利实现了工作目标,创造了移民工作的“淅川模式”、“淅川经验”。

扒掉自己亲手盖的房屋,锯倒自己亲手栽的树木,在残垣断壁前吃下最后一顿晚餐,在祖宗的坟前长跪不起……带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移民们踏上了新的搬迁之路。

人口认定、实物登记、安置对接、规划评审、新村建设、矛盾化解……移民干部夜以继日地拼搏着、奉献着。淅川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宋超说:“在整个移民搬迁过程中,有300多名干部晕倒在搬迁现场,30多名干部因公负伤,10多名干部倒下牺牲,他们用健康乃至生命为‘忠诚担当、务实重干’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新时期移民,16.5万移民在“四年任务、两年完成”壮怀激烈的口号声中,在“人员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物品不少、不损、不坏一件”的超常规要求下,圈圆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句号,这是只有在中国才能创造的人间奇迹!

故土难离,亲人天各一方;舍家为国,碧水见证奉献。一户户移民搬走了,但一种与南水北调工程相生相伴的移民精神,在波澜壮阔的移民画卷中得以流传并发扬光大,成为淅川人、南阳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倾力帮扶

建设美丽家园

进入后移民时代,移民们安置得如何、他们生活得怎样,对全市乃至全省移民工作具有示范性的影响。淅川县以建设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为载体,引导移民发展生态产业,与外迁安置的移民一样,县内安置的移民也在新家园里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移民入住新家园后,淅川县积极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20年的政策决定,让移民每人每年稳定增加纯收入600元,有力地改变了库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了库区经济快速发展。

“把移民当亲人,是我们始终不变的承诺。”淅川县长赵鹏说。他常常对干部们强调,要化精神为动力,化无形为有形,把移民精神的无限力量渗透到群众走向未来、迈向幸福的无限实践中。

为打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移民安置区,淅川县各部门竞相帮扶移民:财政部门设立移民后续发展基金,促进移民新村完善提升环境;移民部门把一份份惠民政策资料送到移民家门口,为移民建起了一个个养殖小区和温室大棚;教育部门在移民村建成一个个篮球场、图书室;农机部门帮助移民购置一台台大型农机具;林业部门为移民村栽植花木,绿化新村……全县上下形成了关心移民、关爱移民的良好局面。

作为安置大县,淅川共在7个乡镇建安置点56个,总量全省第一。淅川县委出台了创建移民新型社区实施意见和土地扶持、资金扶持、农户扶持等19条优惠政策及奖励规定,县政府出台淅川县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生产开发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县财政每年拿出800万元资金作为全县移民新型社区创建和移民生产开发项目发展奖补资金。目前,已经有33个移民新村完成了村容村貌的整治和公益设施的完善,44个移民新村制定了产业规划并启动实施。

谈起入住新居的感受,老城镇穆山村移民全顺和说,搬迁后他有一种“虎口脱险”的感觉。过去,他们全家住在三间摇摇欲坠的土坯房里。“没有钱修新房子,再加上国家下达的停建令也不让建新房子。一到下雨天,屋外大下,屋里小下,我们只能找几根木头把要塌的墙壁撑起来。现在住上宽敞明亮的两层楼房,再不为下雨墙壁裂缝提心吊胆了!”

“政府出钱帮我们建起了新房屋,还建起了农家书屋、文化广场,村民们都爱来看书读报、唱歌跳舞。”爱好歌舞的全金山老人高兴地说,“以前住在山里,仨月半年都没有一次文体活动,想举办活动也找不到场所。如今的新村里,各种文体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可方便了。”漫步穆山移民新村文化广场,能明显感受到这里旺盛的人气。每到农闲和傍晚,移民们纷纷来到广场上休闲散步、观山品水,跳舞健身的年轻人络绎不绝,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新家园里的幸福生活,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

竞相创业

升腾幸福希望

“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这是党和政府对移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大搬迁过后,衡量移民工作的最高标准就是移民日子过得好不好,淅川县提出“用发展聚人心,用成果暖人心”。

进入后续稳定发展新阶段,淅川县委、县政府积极谋划,发真力出实招,发挥精神鼓舞和引领作用,让移民们从精神上振奋起来,自觉投入到发展新产业、创建新家园的建设大潮中;发挥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创新管理方法,探索移民增收和扶持方法,带领移民群众安稳致富奔小康。

2012年以来,淅川县上下协调,勇于探索,创新借策造势、借船过河、借鸡下蛋、借力创业、借工扶农等方法,全方位寻求高效、普惠的综合发展之路。充分发挥2200万元移民奖扶资金的支点撬动作用,发展壮大了经济林果业、特色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加工业等支柱产业,实现了移民增收、企业增效、村组集体经济发展和壮大的良性发展格局。

淅川县移民局局长聂俊毅告诉记者,借助移民奖扶政策优势,全县新老移民创业激情空前高涨,他们不等不靠,主动务工兴业。目前,全县11个移民乡镇已建成2000亩以上的生态农业产业基地32个,国家投入的2200万元奖补资金,带动了十倍乃至更多的移民和企业资金投放到生产发展中,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为确保移民能发展、可致富,上集镇结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以张营新村为中心发展以花卉苗木、大棚蔬菜为主的高效生态农业。目前,张营蔬菜基地已经建成占地1000多亩的82座自动化恒温塑料大棚,管理工作基本上都由张营新村村民负责。移民杜条荣告诉记者:“俺们夫妻俩管理两座大棚,头一年就挣了两万多块钱,菜的长势好、产量高,收入肯定要增加。”

厚坡镇柴沟新村移民是由香花镇柴沟村搬迁而来,为了让每个移民在致富路上走得快些,厚坡镇结合库区移民生活习惯和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采取“政府组建,村组管理”的建设模式,申报建设了投资1100万元、占地70亩的柴沟移民新村养殖小区项目,一投入运营,就有45户移民采取股份制、个人独资等方式积极参与。如今,占地70亩的养殖小区里,村民们有的在加工饲料,有的在喂养动物,养殖区好似变成了动物园,黄牛、山羊、鸽子等散布在养殖区的各个大棚内,一批敢打敢拼的移民养殖户把规模养殖作为产业调整突破口,走上了富裕道路。

幸福生活的梦想,从来没有这么接近现实;幸福生活的希望,从来没有如此触手可及。

统计显示,淅川县已有5万名新老移民参与或从事生态产业发展,近万名移民在产业集聚区务工,人均每年增收1万多元,广大库区移民正凝心聚力奏出安居乐业的幸福交响曲!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