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今日淅川>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一位古稀老人的调水情怀

来源:南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4-10-14 09:03:30 浏览次数: 【字体:

120本,500多万字,用秤一称,足足33斤重。这是一名老水利工作者52年笔耕不辍写下的水利日记,它反映了南阳半个世纪以来的水利发展史,也记录了当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开挖建设中的点点滴滴。这笔宝贵财富的创造者就是市水利局退休干部赵载吉。

浓浓调水情融于日记中

10月11日,记者来到赵载吉家中采访时,老人还在翻看当年渠首施工时的日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在即,76岁的赵载吉难掩激动的心情:“为了这一伟大的世纪工程,为确保一渠清水济津京,南阳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翻开赵载吉1969年和1970年的日记本,上面就有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的渠首工程——“引丹灌溉工程”动工建设的记载。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该工程的施工方案、任务划分、进度要求等,还以表格方式记录了引渠、枢纽闸、总干渠、退水渠的长宽高、设计流量等数据,还有一张手绘的渠首陶岔地形图。从一个表格、一个符号到一个小数点的精确标注,可以看出这位老水利工作者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赵载吉说,当时物质条件匮乏,设备、技术落后,虽然参与施工建设的人员很多,来到施工现场总是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但由于使用的是近乎原始的方法,人挖、肩挑、耕牛拉,效率很低。就是在那种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南阳人民创造了人工建设渠首的奇迹。

日记见证水利发展史

对南阳老水利人来说,赵载吉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这位登上《南阳地区水利志》(1990年版)编纂委员会名单的老干部,原籍湖南。1957年,他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今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毕业,到河南省水利厅上班。1962年,赵载吉调到南阳地区水利局工作,足迹几乎踏遍了南阳所有乡镇。也就是从那年开始,他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一直坚持至今。

52年来,赵载吉不知不觉写下了120本日记。

这些日记不仅记录了南阳半个世纪以来的农田水利、水土保持、防涝治浸的大政方针,也书写了南阳水利工作者修库建塘、打井开渠、治山保土的感人往事。细细翻看其中的内容,细微处包含了每一笔政府拨款、农田水利的分配方案,在扶贫过程中的每一个打井试点都清楚地记录在案,甚至于当地的民情也在列述之中,大大小小有30多个小门类。

52年笔耕不辍励后人

记日记似乎已成为赵载吉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9年,他在看南阳地方志的时候发现书上一些使用不规范的地名、图标等,马上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意见,对方称赞他看得比校对人员都仔细。

赵载吉的儿子赵红旗5年前发现了父亲的日记,历经半年的阅读,才将父亲的笔记看完。赵红旗说,这是一位共和国老党员用赤诚的灵魂书写、交给党的一份没有保留的答卷,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千金难买的财富。

52年笔耕不辍,让人不得不钦佩这名古稀老人难能可贵的执着和坚守。采访结束时,记者听到了这位老水利工作者最朴素的心声:下辈子他还要干水利,还要再写上50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