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今日淅川>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让渠首水清移民安居

来源:金融时报 发布时间:2014-11-05 09:31:30 浏览次数: 【字体:

    淅川,注定与水结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核心水源区,这些地理坐标彰显出河南省淅川县在这项重大民生工程中不同寻常的地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起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跨越鄂、豫两省的丹江口水库,取水自南阳淅川陶岔渠首,至北京团城湖,绵延1277公里,每年将向北方送水95亿立方米,其中北京受水10多亿立方米。

  “成败在水质、关键在移民、重点在工程”,为保“一江清水送津京”,2009年以来,淅川完成了16.5万丹江口库区移民的搬迁安居工作,森林覆盖率由几年前的32.8%提高到45.3%,丹江库区水质连续7年稳定保持在国家二类饮用水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年保持在300天以上。

  支持企业转型发展,助力“生态渠首”建设,帮助移民发展致富,在这项重大民生工程中,金融部门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敢于抢抓发展机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南水北调即将通水之际,记者赶赴渠首淅川,记录这一重大民生工程中的金融印记。

  在河南盛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万亩桑园里,一人来高的桑树苗被早早地打了顶,好让桑叶长得更加茂盛,200多个蚕室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桑园里。走进蚕室,一张张蚕簸上,青嫩的蚕宝宝们正在贪婪地吃着桑叶。桑园深处,大片荷塘映入眼帘,清亮的塘水里鱼儿嬉闹,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

  在公司董事长郝金安的名片上印着另一个身份:河南亚欣冶金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老郝随即向记者讲述了他的“转型”故事。老郝以开办冶金厂起家,但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施工建设,企业环保达标压力加大,老郝先后投入了近2000万元,用于企业的技术升级和环保达标。与此同时,老郝着手物色“环保”、“绿色”农业项目,计划实施“绿色转型”。

  与老郝不谋而合的是当地金融部门的“转型”。人行河南省淅川县支行行长杨旭告诉记者,人行联合淅川环保局建立了企业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将“绿色信贷”理念融入信贷管理制度和流程,对环境评估不合格企业和“两高一剩”行业、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关闭“信贷闸门”。在“关门”的同时,金融机构积极为企业技改升级、环保达标、生态农业等项目开启“绿色信贷通道”。像老郝这样的企业,就获得了淅川农信联社近2000万元的信贷支持。

  淅川县源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闫虎成也找到了转型发展的路子,公司的主打产品是生物有机肥料,可以有效解决水源地农业肥料污染土壤的问题,企业同样得到了银行的青睐,在3000多万元信贷资金的支持下,企业生产的有机肥在水源地被广泛使用。

  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三季度,淅川县金融机构对100多家污染超标企业收回贷款约1.1亿元。今年以来,该县新增“三农”贷款3.1亿元。在金融部门的助推下,淅川“治污引绿”硕果累累。近年来,该县对388家造纸、冶炼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否决40多个可能给丹江库区造成污染的大项建设项目,最近对环库区河道排污口企业逐一排查,再次关停了20多家企业。2012年以来,有50多家绿色企业进驻淅川,投资金额达30多亿元。该县累计发展生态农业达13万亩,“三品一标”产品(无公害农产品(000061,股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基地总面积达到100万亩,先后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竹柳基地、玫瑰连片种植基地、石榴种植基因库。

  为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淅川搬迁移民16.5万人,其中县内安置1.9万人,加上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后靠安置移民,目前该县共有新老移民10万人。顺利完成库区移民“搬得出”的艰巨任务之后,淅川已步入“后移民时代”。如何让渠首人民“稳得住”、“能发展”?

  淅川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发展规划,以实现水质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该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规模化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实现一举三得:企业得到效益,农户得到实惠,水质得到保护。

  在河南福森药业有限公司的万亩金银花种植基地里,记者看到,虽然已过花期,还是有不少的村民在采摘金银花。“在花季里,我们要雇佣两万名农民进行采摘。”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每年付给采摘工人的费用就接近2000万元,5年内计划发展到10万亩的种植面积,打造全国最大的金银花基地。

  福森药业的底气一方面来自跟准了政策的节拍;另一方面得益于人行郑州中支在全省大力推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工作。人行联合涉农金融机构积极遴选富民和生态效应良好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一对一”的金融服务,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主办行”农发行淅川县支行2.4亿元的贷款支持下,公司已发展成为当地的明星企业。

  “我承包了4个蔬菜大棚,种植西红柿、丝瓜、茄子、黄瓜,每个大棚年收入在6万元到8万元之间。”43岁的姜明理是淅川上集镇张营移民新村的村民。张营移民新村与南阳市新农合公司合作,规划建设集种植、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无公害蔬菜基地1000亩。目前,在淅川农信联社500万元贷款的支持下,已建成地内大棚80个,每年可向南阳、西安、郑州、北京等大中城市输送无公害蔬菜800余万公斤。

  在厚坡镇饶西村的新型社区里,除了崭新的宜居环境外,惠农、便农的金融服务也已扎下了根。在社区超市的一角,一个集查询、取款、转账、修改密码等金融服务于一体的自助服务点正在营业,超市老板刘红伟兼任自助服务点管理员,机具设备和上岗培训都由当地农信社提供。“方便得很,有时候晚上十来点钟敲门,还能给取钱儿哩。”七旬的王强桥对记者说。除了帮忙筹建金融服务点,农信社还为村民们发放了750万元贷款,帮助他们实现“安居梦”。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目前淅川县有5万多名新老移民参与或从事生态产业发展,上万名移民在产业集聚区务工,人均每年增收8000元以上。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