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今日淅川>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渠首:世纪工程 不朽丰碑

来源:南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5-04-22 09:09:30 浏览次数: 【字体:

    一渠清水北润去,千里碧波济京津。

    截至4月中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调水逾5.4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京、津、冀、豫等北方缺水地区的用水压力。

    千秋家国梦,世纪调水情。这个梦想,这份情怀,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在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渠首大坝交织、激荡、升华,凝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经过几十万建设大军的艰苦奋斗,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了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成果来之不易。

    通水当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

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指出南水北调是造福当代、泽被后人的民生民心工程。希望继续精心组织、科学管理,确保工程安全平稳运行,移民安稳致富。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惠及亿万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张高丽就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批示作出部署,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按照中央部署,扎实做好工程建设、管理、环保、节水、移民等各项工作,确保工程运行安全高效、水质稳定达标。

    南水北调工程,起始于伟人举重若轻的一笔。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主席在听取长江治理工作汇报时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他的铅笔指向地图上腊子口、白龙江、西汉水,最后指向汉江和丹江。

    1969年,渠首初期工程在淅川陶岔开工。8.5万名群众人背肩扛,攻坚克难,历时5年零8个月,于1974年8月16日完成建设。昔日名不见经传的陶岔,成为现代中国重构水资源格局的起点。

    2002年8月23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同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举行,南水北调从伟人构想变成伟大实践。2013年,新渠首大坝建成。

    无私奉献,大爱报国。作为中线工程牺牲最大、淹没指标最多的省辖市,南阳搬迁安置丹江口库区移民16.5万人,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移民搬迁“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而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龙头”,渠首成为工程建设的标杆、南阳一张亮丽的名片。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是人民期盼、国家重托、南阳责任。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市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为统揽,坚持以水质保护倒逼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绿色发展,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一起推进,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产业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推动经济、社会、环境“三重转型”。全市先后关停企业800多家,关闭畜禽养殖场660多家,取缔养鱼网箱4万多个,先后否定了73个大中型项目选址方案,并在全市划定了1490万亩耕地、1630万亩林地、400万亩水域湿地的“红线”。南阳践行“一池清水入库,一泓清水北送”的庄严承诺,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敢于负责的良好形象,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