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今日淅川>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河南省蚕科院研究员陆锡芳:将蚕桑事业进行到底

来源:河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08-17 09:04:30 浏览次数: 【字体:
    25年前,他舍弃城市繁华和家庭舒适,怀着满腔热忱来到淅川县荆紫关镇撒播科技星火;他甘守清贫淡泊,两次辞任科技副县长,一门心思将挚爱的事业进行到底;退休12年来,面对故乡的召唤,他毅然将深情的目光投向相濡以沫的土地。他叫陆锡芳,河南省蚕科院研究员、河南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省管优秀专家。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让人肃然起敬的72岁老者。

    记者:您是哪里人?

    陆锡芳:老家在江苏太仓,那里是桑蚕之乡。从苏州桑蚕专科学校毕业后,就离开了江南,到了河南省蚕业科学院搞科研。

    记者:哪年到荆紫关镇搞科技扶贫的?

    陆锡芳:1987年春天,那年我47岁。

    记者:当时群众愿意养蚕吗?

    陆锡芳:抵触情绪很大。刚来坐船过丹江,撑船的年轻人知道我是来搞养蚕的,让付五倍的船钱,理由是,养蚕是胡搞。由于缺技术指导,群众被折腾怕了,好多人都要砍树。当时张巷村有五户农民种了十来亩桑树,我找他们交谈。好话说尽,他们总算答应把桑树留下来。

    记者:听群众说,您那时可真是没少替他们操心?

    陆锡芳:农时不等人呀。有一年三夏时节,农民忙着收麦,顾不上给桑树剪枝。可我担心不及时剪枝就会影响夏蚕的喂养,就一个人钻到桑园里忙活。太阳火辣辣的,园子里太热,干了三天,我就坚持不住晕倒了。

    记者:后来,群众为啥又愿意养蚕了?

    陆锡芳:当然是看到了科学养蚕能挣钱。我给蚕农魏明义当技术指导,他家蚕种产量大幅度提高,一下子挣了600多元钱,周围村民也服气了。第二年,荆紫关湖桑发展到200亩,现在有2万亩,养蚕几乎遍布到全镇所有自然村。

    记者:荆紫关养蚕规模不断扩大,怎么做大做强湖桑产业?

    陆锡芳:需要探索经营管理新模式。我们在搞大棚养蚕。在湖桑基地建立通风条件及保温效果都很好的塑料大棚养蚕室,里面既可养蚕,又可在农闲期间就地把桑枝粉碎来栽植木耳、香菇等,发展食用菌。将来还要利用桑葚酿酒,利用蚕沙建桑基鱼塘,形成植桑养蚕——蚕沙养鱼肥莲——鱼粪肥塘——塘泥肥桑的循环链。

    记者:听说您两次辞任科技副县长?

    陆锡芳:1987年底,县里想让我出任科技副县长,那时群众养蚕的积极性刚调动起来,如果离开就没人管了。1995年,唐河县请我任科技副县长,干了不到三年,还是放心不下桑蚕,干脆辞了又回了淅川。我退休12年了,现在还在忙养蚕,我会一直干到干不动为止。

    陆锡芳的心愿

    有生之年帮荆紫关发展桑园3万亩,年养蚕5万张,产值在1亿元以上。在丹江畔建一个蚕业博物馆,展示中国几千年的养蚕历史文化。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