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今日淅川>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淅川: 创新机制呵护青山绿水

来源:县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6-03-22 10:52:30 浏览次数: 【字体:
    三月的渠首大地春风拂面,绿意盎然,满目青山。
  
  公路边、河道旁、山坡上,处处涌动着植树人群,植绿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广大干部群众正用自己的双手为渠首编织绿色脉络,为山村打造绿色银行。那植入沃土的片片新绿,在春风中孕育着生机。
  
  近年来,淅川县创新模式增投入,活化机制强管理,着力转变投入、造林和管护三个机制,实现了投资主体、造林主体、经营和管理主体多元化,有力提高了造林质量,加快了造林绿化步伐。全县森林覆盖率由5年前的32.8%提高到目前的45.3%,造林合格面积连续8年位居全省第一。
  
  投入之变——从“政府投”到“企业投
  
  该县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工作思路,出台了一系列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植树造林的具体政策,并给出了财政补贴、信贷扶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条件,积极鼓励多元化造林,激励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队、大户等各类社会主体投资林业生态建设。近年来,先后吸引40多家企业进驻,承包荒山20多万亩,投入资金总额达到30多亿元,呈现出了“山山搞承包,处处在造林”的喜人景象,一举实现了群众得利、政府得绿、社会得益的多赢效果。
  
  “政府当裁判,企业上前线”。投入机制的转变和创新,使淅川县植树造林热潮一发而势不可挡。几年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3.2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退耕还林4.1万亩,为水源地构筑了一道生态屏障。
  
  补贴之变——从“造前补”到“造后补”
  
  为提高林木的成活率,加速荒山造林绿化的进程,该县决定改变固有造林模式,出台了以奖代补、先造后补、多造多补的资金管理办法,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工程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县里与承包方签订造林合同,约定承包方按要求先自购苗木,并包栽包活,林业部门在验收合格后,及时兑付苗木和造林款。如果成活率达不到要求,就不能获得相应的种树补贴。这一措施的实施,有效解决了过去“供苗者不栽树,栽树者不惜苗”的老大难问题,大大加强了造林者的责任心,从根本上提高了造林质量,也最大程度避免“年年造林不见林”现象的发生。“先造后补”的合同造林模式使一批造林专业队应运而生。目前,全县活跃着30度支造林专业队,每年造林占全县总造林面积的90%以上。
  
  管理之变——从“重造轻管”到“造管并重”
  
  为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淅川县积极转变管护机制,建立健全林木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各项责任,成功实现了从“重造轻管”到“造管并重”的转身。
  
  该县对新造林一律实施封山育林,禁止在林区内砍柴放牧,采矿采石等活动。在全县公开选拨400多名护林员,集中进行林业法律法规培训,并与其签订管护合同,定岗、定责、定任务,实行管护成效与报酬相挂钩。与此同时,在全县设置了7个森林资源管理稽查队,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森林公安、森林“110”等林业执法队伍坚持24小时值班,坚决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在防火工作中,该县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力度,强力落实防火措施,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
  
  树木越来越多,绿色愈来愈浓,如今,绿色正成为渠首大地美丽而鲜艳的主色调。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